初中毕业后,我本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入本地最好的高中,但面对一贫如洗的家境,我选择去读了一所职业技术学校。
驻扎心底的大学梦化为泡影,14岁的稚嫩心灵备受打击。刚上职校的一个多月,我常常想是否该离开学校南下打工?恰在此时,同乡的学长看出我的心思,找我促膝谈心,劝诫我利用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的便利条件,沉静内心好好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
是啊?为什么不利用这几年在校时间好好阅读呢?于是,我走进了学校图书馆,几十万册图书让我眼花缭乱,再次激发起我的学习热情。也许是出身农村的缘故,一本《农村经济基础知识》吸引住了我,打开后发现里面有许多关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困境、发展途径的内容,对此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书中关于发展农村经济的案例,使农村经济理论由空泛变得生动,引起了我对贫困家乡的思考,希望从书中可以捕捉到破解贫穷的门道。
从此,我迷恋上了阅读,成为图书馆常客。把自己置身于书海,读书就变成一种享受,尤其钟爱散发乡土气息的农业类书籍。《农村金融学》《农村市场营销》《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知识》等书籍温暖着我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萌发了自考的想法,期望通过考证的方式印证所学所得,同时也是弥补未念大学的缺憾。扎实的阅读使我在自考道路上如鱼得水,仅用3年时间,就完成农村经济专业专科、本科30门课程的考试。18岁,职业学校还未毕业时,我就取得了西南财经大学自考本科文凭,一时轰动学校。
1998年职校毕业后,我的档案被派遣回户籍所在县。突然有一天,接到县农业局(现县农业农村局)电话,通知我到单位报到。这时我方知道,县农业局局长在看了我的档案和自荐信后,被我执着阅读、坚毅学习的精神所打动,破例将我招入所属的乡镇农经站工作。
18岁,正是梦想疯长的年龄。到乡镇农经站上班后,主要从事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曾经阅读学来的知识派上了用场,工作得心应手。由于乡镇地处偏僻,没有更多的娱乐。于是,我又将业余时间投入到阅读文学书籍和报刊上。《散文诗》《星星诗刊》等都是我喜爱的杂志。同时,我还报名参加了写作函授学院的课程,先后阅读了《写作概论》《诗歌创作》等书籍。在这些书籍的帮助下,自己开始学习写作,把自己在乡镇工作的点滴感悟写成一篇篇文字。这些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文字开始变成铅字,稿件陆续在各级报刊发表。当时的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正是看了我在报纸副刊发表的《父亲与砖窑》后,主动打电话到单位,说我有很好的文笔基础,让我到县政府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
从事文字工作后,阅读更是成为了我生活的常态和习惯。阅读让我变得深刻、写作使我走向成熟,对我的工作、生活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与推动作用。多年来,我撰写的稿件在各级报刊发表1000余篇,获得各类征文奖项30余次,多次被单位评为优秀宣传积极分子。2006年,四川某省级机关首次面向社会公开遴选工作人员,我写的一篇调研报告获得认可,从6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考入了省级机关。我想,如果没有阅读对我的人性修炼和能力提升,我不会有如此收获。
无论是走出大山改变了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刨泥生活,还是由一名乡镇干部成长为省级机关工作人员,回望来时的路,这两次人生转折都得益于阅读的促进和推动。是阅读,丰翼了我的羽毛,使我有机会在蓝天翱翔,我将继续阅读下去,做到生命不息、读书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