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真情 不懈追求
——兼谈苏世佐的散文特色
◎ 丰山歌

    散文以“真”打动人,以“情”感动人,以“美”吸引人。优秀散文讲究情真意切、阅读感强。苏世佐先生的散文,看似平淡,但很是耐读。并且,读过之后,给人留下难忘印象,带来不少启迪。

    从一个人的文章,可以看出其人的为人,虽然不十分准确,但八九不离十。苏世佐先生说他是苏东坡第33世孙,如何考证不说,最近偶然看到他的几篇文章,我倒还有些相信他身上的苏氏血性。

    苏世佐先生孝顺。他对母亲、父亲的一片深情,都写在《微笑的母亲》《远去的父亲》这两篇文章之中。苏世佐先生的母亲勤劳贤惠。她“办事急”,被父亲戏谑地称为“张心慌”;她“热情大方”,又被儿子叫作“穷大方”;她想亲孙子,“怕城里人讲究”“特意当着我们的面去漱口”;她自己省吃俭用,将辛苦攒下的钱给“我”;“她一针一线为儿子准备了1至16岁的衣裤”,如此等等,读来让人仿佛看见了自己的母亲。

    苏父却是乡村哲学家式的人物:性格乐观,“每到一个地方吃饭喝酒,都会成为中心人物”;讲述过去的人生经历,“父亲常夸大其能力”;教育儿子,“时常告诫我,三千与你好,八百与他交,为人只说三分话”;“父亲一生没有干任何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艰难地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靠帮乡镇写居民身份证,给农村乡邻写祭文、碑文收一点润笔费”“哪家家务难断,小孩取名的大事小事都找父亲,父亲总是严肃认真公道热情处理……这是父亲的事业。”这样的父亲,在城市不一定大有作为,但在农村,却是乡贤一类的人物。

    与很多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的人相比,苏世佐先生的家境并不算富裕。但中国有句古话:“儿不嫌母丑,狗不怨家穷。”他尽量用平静的语调,描绘出父母的一生。在这些朴实的语言里,读者感受到的却是真切的深情,以及蕴含在字里行间里的无限力量。这种力量的源头,是“孝顺”。

    苏世佐先生坚韧。他从农村走向城市,要在城市里安身立命、开创一番事业,需要的不仅仅是智慧和勇气,更要有坚持不懈的努力。从《我的“蓉漂”生涯》《老来得子》这两篇文章中,可以比较完整地拼凑出苏世佐先生的人生奋斗历程。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出生的孩子,如果要想出人头地,考不上学校吃“国家粮”,家里又没有特殊背景,首选是当兵吃军粮,然后才是学个手艺。苏世佐先生幸运地走上了“首选”之路。但是,在部队历练之后,苏世佐先生再一次经历人生转折。“我什么也没有”“我像一个流浪汉”“我心中充满凄凉和迷茫”,这样的描写,足以说明不惑之年的苏世佐先生当年的处境。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只要有不服输的精神,通过顽强拼搏,一样可以奋斗出美好的人生。历尽千辛万苦、饱尝人生艰难,苏世佐先生终于获取了人生的成功。

    苏世佐先生虽然历事多多,但他对生活充满了乐观精神。一个人如果始终沉浸在个人的不幸或者得意之中,就会慢慢变成看不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小我”,难以成就大事、做顶天立地的巨人。像苏世佐先生这样的农村子弟,不但要脱离相对贫穷的农村生活,而且要在城市里有一番作为,学习是进步的唯一保障。虽然苏世佐先生没有写他如何“学习”的过程,但他写在文字里的不停奔波,就是在不断学习。生活是本大书,父母是第一任老师。苏世佐先生的父母言传身教,教给他为人处世的道理,他在社会这本大书中,逐字逐句剖析、对比,自我锤炼、涅槃重生。

    写作分为虚构与非虚构。虽然有的人既能写虚也能写实,但普通人大多只能从中择一。苏世佐先生是写实的。他写父母、自己、儿子,一字一句,难觅虚伪。所以,苏世佐先生的文章接地气。像他的为人。一个人的成长,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后天的改变,又大多源自父母家族的影响,家族凝聚着永恒的动力。

    苏东坡一生虽然充满坎坷,但豁达超然的性格一直没有改变。他对生活永远保持热爱,一生追求精神自由,所以对生命有无限深情和超脱。作为苏氏后裔,苏世佐先生在自己生存下来、生活得比较好之后,保持精神的超然独立,同时又具有济世理想,他以商人资本辅佐文化发展,用企业精神孕育文学巨擘,功莫大焉,善莫大焉。

    经商是一种生存方式,写作是一种人生爱好。当然也可以把经商和写作当成生活中的职业。苏世佐先生既要经商,又要写作,不论做任何事情,都是踏踏实实、一板一眼。

    其实,最好的写作,是口语化的延展。苏世佐先生的散文,没有过多的文学性表达,却恰恰反证了他在生活中不是善于表演的人。“张心慌”不是父亲给母亲取的绰号,而是父亲颁发给母亲的人生奖章。一个家庭的母亲,是这个家庭的灵魂:帮扶丈夫、抚育儿女、孝敬长辈,唯独没有自己。面对母亲的慈爱,苏世佐先生要“躲着人哭一场”,感人肺腑。正是有了这样的母亲,才有了蓉漂生涯中的姐姐,才有了今天的苏世佐。

    文学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记住历史,但万万不可以用来制造荒诞。苏世佐先生一直在思考,一直在不停向善、向上。他的文字风格与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残雪的怪诞隐喻迥然不同;他的散文朴实真诚、朴素无华,却清新脱俗、自成一体。我想他是知道自己在走一条与很多人都不相同的路。

    苏世佐先生在文学创作这条路上已经迈开了步子,他的散文如同他的为人。过去已去,未来将来;来日方长,未来可期。

 

当前:B3版(2025年04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