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假测评真带货”之风

 

    “只要氯化钠在成分表里的排名越靠前,它的去油能力就越强……”“就选这款,××牌的海盐洗发膏!”这是某博主测评到一半,搞推销的一幕。《法治日报》近日调查中发现,本应做到客观公正、为消费者“探路”的网络测评却变成了商家夹带私货的途径,这种现象在社交平台大量存在。

    编辑点评:近年来,“亲测有效”“全网对比”的网络测评成为消费者购物的重要参考。然而,一些测评博主却将“评测”变“推销”,把“体验”当“广告”,不仅误导消费者选择,更侵蚀着市场诚信的根基。这种打着客观公正旗号实则夹带私货的行为,正在破坏健康的消费环境。

    测评本应是消费者的“购物指南”,如今却沦为商家的“营销工具”。当测评者把流量变现作为首要目标,与商家达成利益捆绑时,所谓的“中立评测”就变成了精心设计的商业套路。就像某些博主刻意曲解成分表,把普通海盐洗发膏包装成“去油神器”,实则是利用消费者的专业认知盲区谋取不当利益。这种“假测评真带货”的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乱象。

    整治测评乱象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平台方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建立测评账号信用评价体系和严格、科学的审核机制,对测评类账号进行身份认证,并督促其在视频页面贴上"第三方测评"标签;同时要对违规行为采取限流、下架等惩戒措施。监管部门要完善相关法规,及时发布行业指引厘清各方权责,明确要求测评内容必须标注利益关联;更要加大执法力度,针对该领域违规行为制定切实可行的惩治措施。消费者则需保持理性判断,不盲目轻信网红推荐,避免被误导。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有效规范测评市场秩序。

    诚信是商业文明的基石,也是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在建设诚信社会的进程中,我们既要对虚假测评保持“零容忍”态度,更要为真实分享创造良好生态。只有让每一份测评都经得起检验,才能让每一次消费都充满信心,共同构建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黄祎鸣)

当前:1版(2025年04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