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招牌禁止使用某些颜色,或者商业招牌只能使用某种颜色,并非孤例。近年来,多地上演过这种荒诞剧。
商业招牌是城市面貌的组成部分,反映了城市的风土人情、商业活力和文化特色,事关城市形象。这决定了商业招牌确实需要合理规划、规范管理,让其既能彰显店铺特色,又能与城市文化风格相统一,不能放任自流,任其“野蛮生长”。因此,对于那些与城市文化风格相冲突的店铺招牌,特别是设计奇怪丑陋、存在安全隐患的招牌,进行改造,及时更换,无可厚非,商家、市民能够理解支持。
但一些地方不考虑商家的经营需求,不尊重店招应有的个性之美,以美化市容市貌之名,热衷于统一店招的颜色、样式等,企图在短期内提升所谓的城市“颜值”。这是城市治理思维出了问题。“一刀切”统一店招的做法,是一种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在客观上干扰了商家的正常经营,背离了优化营商环境的初衷,实质上是一种只要“面子”不要“里子”的城市管理,严重透支政府公信力。
招牌招牌,招揽顾客,彰显品牌,是其主要功能。作为店铺“门面”的招牌,其颜色、图案、字体、样式等往往经过精心挑选、设计,以传递品牌信息,吸引路人眼球。店招禁用“红黑蓝”三色,不符合要求的商户需要自行更换招牌,这直接增加了商户的经营成本。更严重的是,不仅让招牌失去了店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而且店招颜色的突然改变,在一定程度上还会造成顾客对品牌认知出现偏差,影响商户的长期发展。
实际上,店招的多样性、个性化,彰显了城市的烟火气和创造力。五颜六色、错落有致、风格不一的店招,见证着城市及其商业的繁荣发展。相反,统一店招颜色、店招样式,让街头巷尾再也没有大设计、小创意的店招,一片死气沉沉,只会让城市失去生气、活力和创造力,失去市井烟火气,丢掉城市灵魂。
店招不必也不该一个样,城市管理者应当回归服务本位,多一些耐心和包容,多问计于民,多做有益于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民生福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