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拆“变色”招牌,更要重建公信力
◎ 王志顺

    在河北省三河市禁止商户招牌使用“红蓝黑”三色一事引发持续关注时,又有网友发现,当地儿童医院的红十字标识也变成绿色,被媒体曝光后,该“绿十字”标识已被拆除。与此同时,一些商户的招牌由红变绿后又重新刷成红色。

    这场因广告牌匾“统一色彩”引发的争议,表面上看,是行政指令与公共标识规范的冲突,实质上,则暴露了政策制定与执行中法治思维、专业精神的双重缺位。

    该市城管部门此前要求商户禁用“红蓝黑”三色招牌,理由为“城市规划需要”‌,不难理解。然而,医院红十字标识属于国际公认的医疗救援符号,随意更改可能误导公众,并降低紧急救援的识别效率‌。很多城市对商户招牌的管理经验表明:相关刚性约束应限于安全、尺寸等技术标准,色彩创意则可保留弹性空间‌。

    从医院“绿十字”标识的安装到紧急拆除,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损害相关部门的公信力。有市民质疑:“若城市美观需统一色彩,为何不提前规划或采用渐变方案?”‌‌实际上,在人工智能时代,相关部门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不同区域的商业生态特征,制定差异化的市容标准‌。例如,通过分析招牌色彩对消费行为的影响,避免“为整齐而整齐”的粗放式管理。这种数据驱动的决策行为既能提升科学性,又能通过可视化解释促进公众理解。

    此事为城市管理者敲响警钟:一方面,公共标识涉及行业规范等内容,政策制定需要充分调研;另一方面,统一招牌等市容整治行为,应避免过度干预市场主体的经营自由。一些城市虽对招牌尺寸、安全性有严格规定,但尊重商户在色彩等方面的创意,反而形成独特的街区文化,这才是值得肯定的。

    城市治理现代化,不仅需要“面子”整洁,更要注重“里子”的法治化与人性化。拆除怪异招牌易,重建公众对行政决策的信任难。唯有在规范执行中保留弹性空间,在统一管理中尊重专业差异,才能真正实现城市品质与治理能力的双提升。

 

当前:3版(2025年04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