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婚姻回归情感本质
◎ 黄宗跃

    文明婚俗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当制度保障、专业服务与文化培育形成合力,婚姻才能真正回归情感本质,家庭方能成为滋养文明的沃土。

    从政府主导的服务网络夯实制度基础,到专业化的辅导体系提供智力支撑,再到价值引导工程重塑文化共识,《条例》构建起“三位一体”的文明婚俗推进体系。通过设立婚姻家庭服务指导中心,将婚姻服务从登记环节延伸至全生命周期管理,形成婚前教育、婚中调适、危机干预的完整链条。这种制度设计跳出了简单禁止陋习的管制思维,转而通过服务供给培育现代婚姻文化,实现“疏堵结合”的治理升级。

    构建现代婚姻服务体系,需要从服务主体、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方面打造多维度支持网络。服务主体上,要建立政府主导、专业机构协同、社区托底的三级架构,民政部门统筹资源配置,心理咨询师、法律顾问等专业力量提供技术支持,社区网格员开展日常关怀。服务内容上,既要开发标准化的婚姻质量评估工具,也要设计个性化的辅导方案,针对不同群体提供差异化服务。服务方式上,要不断创新“互联网+婚姻服务”模式,通过在线课程、智能咨询平台扩大服务覆盖面,尤其注重向县域及农村地区延伸。

    将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写入新条例,无疑是此次修订的一大亮点,为婚姻关系的稳定与幸福增添了重要保障。这需要从教育层面、传播层面、文化创新方面等进行系统化的价值重构,培育新型婚姻家庭文化。教育层面,要将婚恋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学阶段开设情感管理课程,高校设置婚姻家庭选修模块。传播层面,要构建全媒体宣传矩阵,运用微电影、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传播健康婚恋观。文化创新方面,要推动传统婚俗的现代化转型,保留文化精髓的同时剔除糟粕,设计既有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的婚礼范式。此外,对于生育观引导,应建立生育友好型社会支持系统,通过政策组合拳平衡家庭发展需求与社会人口战略。

当前:A4版(2025年04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