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将移风易俗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设立移风易俗大厅、榜样引领等一系列有温度、接地气的举措,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文明新风尚在这片土地上悄然形成。
深化移风易俗 倡树文明新风
走进察汗乌苏镇上滩东村,宣传栏里的《移风易俗红白事办事指导图》清晰可见。察汗乌苏镇上滩东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和平介绍,红白事办事指导图里详细写着操办“红白事”的办理天数、酒席桌数、待客范围等,一切按照规定行事,让移风易俗有章可循。
另一边,移风易俗大厅映入眼帘,里面配备了厨房、炊具、桌椅等设施。“自从村里有了移风易俗大厅,村民们办红白事时,只要自带食材就可以免费使用,如今,大家的负担减轻了,对设立移风易俗大厅的措施纷纷点赞。”李和平说。
前不久,上滩东村的一位老人因病去世,他的家人为其办丧事时,按照村里制定的移风易俗政策,没有大操大办,酒席也严格按照标准,不仅省了力还省了钱。“以往办丧事少说也要花3万元,这次只花了1万元,节约了一大半。”老人的家人说。
移风易俗大厅投用后,上滩东村办红白事大操大办、互相攀比、铺张浪费的现象明显减少,村民自我管理、自觉践行移风易俗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李和平说:“现在,村里的风气变好了,村民们用完移风易俗大厅后,还会自觉打扫好卫生。”
发挥榜样力量 引领文明风尚
随着移风易俗工作不断推进,先进典型也在不断涌现。
今年63岁的段玉春,是夏日哈镇河南村的妇联主席,她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经常走家串户宣传移风易俗政策,并以身作则倡导低价彩礼,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移风易俗、文明和谐家庭的深刻内涵。
段玉春和丈夫育有一儿三女,在儿女们小时候,段玉春就教育他们不仅要勤俭节约,还要自立自强。当3个女儿谈婚论嫁时,他们一家人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关于移风易俗的号召,用“低价彩礼”成就3个女儿的好姻缘。段玉春说:“我的母亲认为‘彩礼不在高,家庭幸福才最重要’,所以我们家将这种好家风传承了下来。3个女儿出嫁时,我们秉承‘幸福本就无价,婚姻不能天价’原则,让婚姻回归美好本质。”
对于段玉春嫁女这种做法,刚开始有些村民不理解,但很快,大家的观念就转变了,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以段玉春家庭为榜样,并且得到简办婚事的好处。“段玉春低彩礼嫁女这件事给村里和周边乡镇的年轻人树立了正确的婚姻观,大大减少因高价彩礼引发的家庭矛盾纠纷,在她的带动和其家庭影响下,我们镇全力破除陈规陋习,开启移风易俗新风尚。”夏日哈镇党委副书记尼玛端智说。
夯实工作举措 筑牢文明基石
段玉春抵制高额彩礼、厉行节俭,上滩东村设立移风易俗大厅之举都只是都兰县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缩影。都兰县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印发《关于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着力破除十种陋习,积极倡导八种新风,并指导全县106个村建立红白理事会,制定红白理事会章程,明确各村的婚丧礼俗倡导性标准,引导群众不攀比、不跟风。
在婚姻管理方面,去年以来,都兰县以“520、七夕节”为契机,举办了“移风易俗树新风、集体颁证倡文明”集体颁证等活动,以及集体婚礼2场。同时,探索完善“法律+婚姻家庭”“社工+婚姻家庭”“志愿服务+婚姻家庭”等婚姻家庭辅导服务模式,累计开展婚姻家庭辅导15次。
都兰县持续加强移风易俗日常监督,指导村级推广文明积分、道德超市、红黑榜单等做法,通过信用积分增减形式,记录农户日常表现,让群众在信用积分对比中学典型、找差距、补短板、增动力。都兰县开创多角度规范助力移风易俗机制,创新设立“信用+婚俗改革”特色品牌,将大操大办红白喜事等内容列入乡村治理负面清单。
为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尚,弘扬时代新风,都兰县深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等法律法规,广泛普及高价彩礼行为和陋习对婚姻家庭造成的危害性,并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村史馆等各类阵地,以及村级广播、微信等宣传平台,广泛宣传移风易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好处,坚决遏制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其中,香日德镇沙珠玉村1起优秀案例入选2024年青海省移风易俗典型案例汇编。
下一步,都兰县将持续发力推进移风易俗,开展以“婚前教育”“新婚辅导”“离婚调解”等为主要内容的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开展婚俗文化宣传活动,营造移风易俗良好社会氛围,并选树宣传身边先进典型,推动形成新风正气传得开、陈规陋习改得了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