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罗平”变成一种向往的生活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跃升
◎ 本报记者 袁矛

城市风光。(中共罗平县委宣传部供图)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有着国内最大的油菜花海,每年春天,100万亩油菜花竞相开放,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金色田野与翠绿群山交相辉映,漫山遍野金黄色花海,蔚为壮观。

    在罗平的街头巷尾,一朵朵文明之花也正蓬勃地绽放着。罗平秉持“为民、惠民、利民”的理念,将精神文明建设深度融入城市发展脉络,从“阶段化创建”迈向“常态化治理”,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跃升,将“文明”具象为可触摸的生活图景,成为城市的内在气质和鲜明标识。

    看得见的变化

    让城市有里有面

    一座城市的热闹最先从农贸市场苏醒。每天清晨,位于罗平县人口聚集地带文笔路和万元街交会处的九龙农贸市场早早便喧闹起来,各个摊位前人头攒动,市民们一边挑选一边讨价还价,摊主们手上沾着菜叶和露水,忙着装袋称重。

    “以前这里雨天污水遍地,晴天臭味熏天。经过这两年的整改,农贸市场越来越干净整洁,不仅老年人常来,年轻人也愿意来这里买菜了。”商贩林琳笑着告诉记者,“我们卖东西,市民们买东西,大家都开开心心的。”说完她在围裙上擦了擦手,继续忙着招呼客人。

    经过提档升级,曾经“脏乱差”的九龙农贸市场焕然一新,水果区、蔬菜区、禽蛋区和肉类区等各区域划分清晰,每个商贩都有自己的“地盘”,市场内热热闹闹又井然有序。

    在罗平县,处处都有看得见的变化。对于居住在罗雄街道九龙社区龙振一巷的居民孔菊珍来说,身边最大的变化是家门口堆满各种杂物的闲置空地变成了有花草有健身器材的小广场。“变化大着呢,以前这一块就是荒地,堆满垃圾,又脏又臭。社区给我们改建了之后,你看,多漂亮。”已经九旬高龄的孔菊珍依然精神矍铄,她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她最喜欢和邻居们坐在小广场上晒晒太阳,拉拉家常,看一群孩子在他们身边欢快地跑来跑去。

    九龙农贸市场和龙振一巷的变化是罗平县不断推动城市更新的两个小片段。近年来,罗平县聚焦民生短板,持续加大城市治理力度。采取“一巷一特色、一景一格局”的思路,推进背街小巷改造工程,让群众的“烦心路”变“暖心路”;提质改造农贸市场7个;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清理老旧小区等重点区域的卫生死角,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线上,罗平县同步推进数字技术融合,依托“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搭建智慧交通、智慧城管等平台,实时监测交通秩序、市容环境,推动问题发现处置效率提升,不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摸得着的行动

    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

    每天,在腊山街道新村社区观音街主题街区都能看到一个身影走走停停,或是清理垃圾,或是将停放不规范的电瓶车摆放好,或是劝导商家不要占道经营……这个喜欢“管闲事”的人正是观音街主题街区的街长侯明英。

    “群众把我选为街长,我肯定不能辜负大家的期待。”侯明英笑着说,她有一头利落的短发,说话也果断干脆。作为老党员,侯明英在退休后,一直热衷于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积极维护街区的美丽与和谐。因此,在街区开始探索“党员街长制”时,高票当选为第一任街长。

    “侯大姐,你又在巡街啦,辛苦辛苦。”侯明英带着记者沿着街道讲解她巡街工作的内容时,迎面碰上了拎着水果回家的居民王女士,王女士立刻热情地从口袋里掏出苹果递给侯明英。得知记者正在采访,她竖起大拇指,对“街长制”赞不绝口,“我觉得特别好。我们这条街沿途店铺多,人流量大,以前垃圾乱扔、车辆乱停乱放现象严重。自从侯大姐以‘街长’的身份上路督导,整条街环境大变样,生活很舒心。”

    “不都是我一个人的功劳。”侯明英摆摆手说,“我们街区的党员志愿者都在亮身份、做服务,还有我们街区网格包保单位组建的3支志愿服务队,每周五都会来街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在侯明英忙着巡街时,旧屋基彝族乡旧屋基社区网格员顾家和也同往常一样,拎着他黑色公文包行走在村庄小道上。公文包鼓鼓囊囊的,里面放着一本厚厚的工作笔记和一沓宣传资料。最近,天气变得干燥,向村民们宣传森林防火安全知识成为他当天的工作重点。“去爬山可以,但是千万不要在那儿抽烟,也不要赶时髦,跑去搞野炊,森林大火烧起来不是开玩笑的。遇到了啥子情况不要慌,打我的电话。”在耐心地完成当天最后一户村民的宣传工作后,顾家和看着天边的夕阳擦了擦额角的汗水,拎着变瘦的公文包往旧屋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走去,准备把当天收集的一些群众诉求记录好。

    街长、网格员……不同称谓同一个承诺。目前,罗平县基本实现“一张网”全覆盖,全县明确划分网格区域,整合辖区内社区干部、志愿者、物业等多方力量,推行“红色物业”“街长制”管理模式,并实行“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制度,实现“小事不出网格、难事部门联动”。同时,通过“社区议事厅”“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自治载体,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形成共建共享新格局。

   可感知的点滴

    把文明融入生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4月4日清明节当天,罗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内,家长与孩子围坐在一起,参与“书香寄思 文化传承”清明节诵读活动。在认真聆听了志愿者讲解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后,孩子们依次站到最前方,声情并茂地诵读《清明》《寒食》等经典诗词,以及《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等红色经典作品。“我特意穿着汉服来的。”一名穿着紫色汉服,盘了发髻的小诵读员腼腆地对记者说,“老师讲的关于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我都记住了,我刚跟爸爸说好了,活动结束后带我去烈士陵园,我想给革命先烈们献花。”

    4月10日,在鲁布革乡多依集市热闹的人群中,点缀着一个个红色的身影,那是穿着红马甲的鲁布革乡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他们拿着宣传手册,向集市里卖菜、买菜的群众认真进行着鲁布革乡2025年文明殡葬移风易俗宣传活动。他们用亲切的乡音,讲解了殡葬移风易俗的重要性,鼓励大家自觉抵制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的不良社会风气,共同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大家坐好咯,我们的公益电影晚上7点准时开始播放,观影期间大家文明观影,不可以大声喧哗,不要随意走动,也不可以踩在凳子上挡住后面的人。”4月12日,在罗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外的广场上,聚集了一群居民,几名志愿者正在维持纪律,一名志愿者走到银幕前笑着说:“在电影播放前,让我用几分钟做一个移风易俗的文明微宣讲,好不好。”下面的群众很配合地鼓起掌来。

    …………

    在罗平县,文明正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百姓生活。近年来,罗平县依托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开展公益电影播放、理论宣讲、“我们的节日”等丰富有趣的文明实践活动,根据群众需求陆续组建理论宣讲、文化文艺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打造“八音”聚“乡音”、“志在我家”等多个文明实践品牌项目,并引导群众参与“文明随手拍”“四瓣七蕊文明花——菜花勋章”集文明等活动,成为城市里的文明实践者。

    “群众是文明城市创建的主体,城市文明风尚的形成离不开每一个市民的参与和努力,只有充分依靠群众,发挥群众力量,才能使文明有血、有肉、有生机。”罗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杨钰寒说,“我们希望将文明切实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场景,让文明之花在罗平的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

当前:1版(2025年04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