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对城市而言,书香升腾着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是推动城市发展的精神源泉。建设更有魅力、更有活力、更有温度的文明城市,必然离不开持续提升全民阅读意识与能力,以浓郁书香涵养城市文明。
本期话题,分别从阅读可提升市民素质、阅读可促进家庭幸福、阅读可涵养城市气韵,以及城市如何为全民阅读提供“硬件支撑”和“软件服务”角度,探讨如何以浓郁书香涵养城市文明。
用阅读提升市民素质——
让更多市民成知书达理的谦谦君子
◎ 杨方
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市民的文明素质。以浓郁书香涵养城市文明,首先要从用阅读提升市民素质开始,让广大市民成为知书达理的谦谦君子。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注意力愈发碎片化,短视频、微短剧占用了很多人的大部分时间。因此有人发出疑问:“如今阅读有啥用?能当饭吃吗?”
阅读犹如一座灯塔,能照亮人的精神世界。翻开一本书,就仿佛打开一扇通往不同世界的大门,我们可以在文字的海洋中穿越时空,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对话,汲取他们的智慧和经验。通过阅读,我们能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升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实现个人的成长与进步。
阅读能丰富我们的情感世界,培养同理心和审美能力,让心灵得到慰藉和升华。笔者曾看见如下的场景:一位父亲带着孩子共读《弟子规》,读到“步从容,立端正”时,父子俩不自觉地挺直了腰背;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共读《论语》,孔子“君子喻于义”的告诫穿越古今,在亲子共读里,化作母亲对孩子的轻声教导……笔者也曾有这样的经历:翻阅《傅雷家书》,那些饱含深情的叮咛,教会我用真诚对待亲情与世界;在读《苏东坡传》时,“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似乎融入我的骨骼和血脉……这些在阅读中的共情,都是灵魂与高尚人格的深度共鸣。
每次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角色扮演”。我们读了《雾都孤儿》,走进狄更斯的世界,就会对弱者生出悲悯;读了《悲惨世界》,就不会对街头的流浪者投以冷漠;读了《城南旧事》,就会对小区里捡废品的老人多了一份关注……这就是阅读的神奇。所谓知书达理,本质就是心里装着他人的善良,不会去做过分的事情。
每个在阅读中成长的个体,都是城市文明的微光。当我们在书香中触摸文明的温度,在文字里感受人性的光芒,那些沉淀在灵魂深处的感悟,终将会化作举手投足的优雅,让每个市民都成为城市文明最生动的注脚。
浓厚的读书氛围,是提升市民素质的关键。各个城市应以每个世界读书日的到来为契机,大力宣传阅读的好处,并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让阅读成为市民的文化自觉。当我们将书中的道理化作脚下的行动,知书达理的君子之风,自然会在城市的每个角落悄然弥漫。
用阅读促进家庭幸福——
让更多家庭成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
◎ 关育兵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以浓郁书香涵养城市文明,离不开书香家庭的建设。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是连接家庭成员心灵的桥梁,让彼此在精神世界中相遇相知。当书香浸润家的每个角落,这份幸福便如同陈年佳酿,愈久弥香。
家庭对阅读的需求,如同植物需要阳光雨露。亲子共读不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场心灵对话。有研究表明,每天15-30分钟的共读时间,能显著提升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不再是单纯的讲述者,而是和孩子一起探索世界的伙伴。当孩子依偎在父母怀中,听着《小王子》的故事,或者和父母一起讨论《夏洛的网》中威尔伯的命运,这种情感的交流,远比单纯的说教更有力量。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教育智慧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比如,通过共同阅读《傅雷家书》,父母可以和孩子探讨为人处世的道理;在《窗边的小豆豆》的故事里,父母可以教会孩子理解与包容。这种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方式,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书香门第的幸福,往往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杨绛先生曾在《我们仨》中描述过她和钱钟书、钱瑗的读书时光:三个人各捧一本书,时而交流心得,时而会心一笑。这样的场景,正是阅读型家庭最动人的写照。
要让阅读真正成为家庭的幸福源泉,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是营造阅读环境。可以在客厅设置读书角,在卧室摆放小书架等,让书籍触手可及。其次是培养阅读习惯。可以像一些家庭那样,每天固定一个阅读时间,每月、每季度或每年拟定一份亲子共读计划,设立阅读目标,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最后,要注重交流分享。读完《平凡的世界》,家人之间可以讨论孙少平的奋斗精神;看完《小王子》,可以交流对“驯养”的理解……这种思想的碰撞,往往能产生智慧的火花。此外,家庭可以经常参与公共阅读活动,拓展阅读社交场景。
在每个城市,无论是图书馆、学校、社区还是相关部门,都可以评选各级各类书香家庭,并通过广泛和多形式的宣传,让书香家庭成为“明星家庭”,激励更多家庭加入到阅读的行列。
以书香涵养城市气韵——
让城市成为近悦远来的精神家园
◎ 唐伟
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我所在的城市书香满城,相关各方通过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引导市民在“最美人间四月天”共赴阅读盛宴。每个城市其实都应该思考,阅读能给我们的城市带来什么?如何让城市成为近悦远来的精神家园?
生于斯,长于斯,城市是现代都市人工作、学习与生活的场所,也是每个市民共有的精神家园。一座真正具有精神感召力的城市,应当成为用文字“编织”的文明港湾、用墨香浸润的心灵归处。
阅读能涵养个人的文化气质和文明素养,营造整个城市的阅读氛围,将书香“浸入”城市街巷的肌理,也能让一座城市拥有城市气韵和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用书香涵养出来的城市气韵,也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这方面,有太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样本。比如文化深圳,就是从阅读开始打造的。以读书带动文化传播,推动着这座以科技与创新著称的城市实现了近悦远来。为了让市民身边多一些“诗和远方”,近年来,深圳探索文化设施“嵌入式”服务,在公园、绿地、社区、产业园区等地实现多元复合利用,建成了百姓书房、城市书房、二十四史书院等200多家新型高品质阅读空间,优质阅读空间星罗棋布,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深圳还以条例形式制定全民阅读法规《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在深圳,只要你想读书,总能很快找到合适的阅读空间。”“这座城市书香浓厚,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励着每个人努力前进。”这些话,是一些市民对深圳以书香涵养城市气韵的评价。
在其他城市,如北京地铁4号线的“书香专列”、西安大唐不夜城的“唐诗街灯”等均被游客津津乐道,法国巴黎塞纳河畔的旧书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受保护的文物景观……国内与国外,一些城市书卷气弥漫,让置身其间的人,都能感受到文化的强大力量,享受到精神共振带来的独特乐趣。那些城市独具特色的文化坐标与闪耀着耀眼光芒的阅读场景,让无数人为之倾心而留恋,在灵魂的共振中望见自己的精神原乡。
要让城市成为近悦远来的精神家园,各地需要通过精心打造或重构,让阅读地标和场景无处不在,成为融入城市的亮丽风景线,让城市的每个角落、每条街巷,都能成为城市的文化肌理,让人们在墨香浸润的气息中找到心灵归处。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凝聚更强大的共识,并将共识付诸实际行动,以书筑城、以城筑梦。
建设完善阅读基础设施——
让阅读行为随时随地发生
◎ 杜建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阅读空间,是人们进行阅读的前提。只有建好、完善阅读基础设施,构建处处可读、时时可读、人人可读的阅读空间与时间体系,全民阅读才能真正落地。
以浓郁书香涵养城市文明,各地要在建设、完善阅读基础设施上下功夫。要把多层次、多类型的图书馆等阅读基础设施,纳入所在城市、区县、街道与社区的建设规划中,做到规划好、建设好。还要用心用情抓好农家书屋、社区书屋、职工书屋建设。
要有效引导国有书店转型升级。网络平台的兴起,对实体书店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实体书店的零售业务整体呈下降趋势。因此,要引导国有书店在门店亮化、业态融合、服务升级上进行努力,让读者拥有更大的选择空间,还可以开展学术、文化沙龙活动,电影、音乐欣赏活动等,提升书店的文化吸引力。
对于民营书店,也要鼓励他们创新运营模式,发展阅读会员、组建阅读俱乐部等等。个性化是民营书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要让民营书店不仅有图书,还能汇集文创、展览、活动、精品生活馆于一体,可将售书与读书、品书、评书、著书融合,把书店办成读书人与著书人聚会、侃书、品茶、喝咖啡的时尚文化空间。
要在丰富阅读基础设施的多样性上动脑筋。当下,数字化阅读方兴未艾,借助手机等信息终端设施进行阅读,已成为不少人的习惯,有声读物、电子书等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数字图书馆建设必不可少。要广泛借助各种生活场景,灵活配置电子阅读装置,让“阅读无所不在”成为一种可能。当下,作为阅读基础设施,新型全民阅读云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了一些地方推广全民阅读的门槛,大大丰富了阅读场景,这就表明,各地可以在丰富阅读基础设施的多样性上动脑筋,利用信息技术为推广全民阅读创造更多可能。
在一个城市,阅读基础设施无所不在,阅读才会无所不在地发生,“诗与远方”才能触手可及。
打造可持续的服务体系——
让市民不仅爱阅读还会阅读
◎ 樊树林
春风漫卷书香来,全民阅读正当时。
推进全民阅读,涵养城市文明,既需要建设、完善阅读基础设施,也需要打造、完善精准化、专业化、可持续的软件服务体系,只有两者相得益彰,才能让更多市民在书香氤氲中嗅到诗意芬芳。
丰富阅读资源。城市要以打造“一刻钟读书圈”为目标,在社区、医院、银行、公园等场所配置共享图书资源;定期更新社区、学校等场所的图书资源,通过“图书漂流站”“班级图书角”等形式促进资源流动;倡导出版社与学校、社区文化空间结对共建,实现阅读资源精准对接;推动电子书、有声书等数字资源在公共交通工具、商圈等场景免费下载……如此多层次、多维度的阅读资源供给,可以满足更多市民的阅读需求。
提供阅读指导。阅读收获并不完全取决于阅读数量,还取决于阅读方式方法和个人认知。用专业化的阅读指导提升市民的阅读能力很有必要。公共图书馆等应组建由作家、学者、读书博主为主要构成的阅读指导队伍,定期给读者“传经送宝”,分享阅读或写作经历,提供差异化的阅读指导,提升读者的阅读能力。另外,要培育更多兼具专业素养与推广能力的“阅读推广人”,让他们在学校、社区、家庭等地方指导人们制订阅读计划,指导家长进行亲子共读,并通过QQ群、微信群、公众号、线下读书会等,为普通读者进行阅读指导。
开展阅读活动。各个城市应经常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荐读导读、专题讲座、读书征文、阅读分享、知识竞赛和经典诵读等阅读活动。有专家认为,包括阅读在内的文化活动如果缺乏持续性,就很难成为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全民阅读,一个都不能少。各地尤其需要做好针对老年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士、农民工兄弟等群体的阅读服务。图书馆等服务单位要主动走出去,送书进养老院、进乡村、进工地、进家庭等,让阅读资源流动起来,还需要打破阅读壁垒,诸如增加大字号读物、盲文出版物、有声读物专区,拍摄录制手语荐书视频等。
全民阅读的软件服务体系建设,实质上是公共文化服务硬实力的体现。当阅读资源供给实现“精准滴灌”,当阅读方法指导形成系统支撑,当阅读活动形成常态化,全民阅读的氛围自然会越发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