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享生活,宁静小区建设是城市文明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 今年2月,生态环境部公布,全国共建设完成宁静小区2100余个
● “宁静码”、安装噪声在线监控设施、成立“静音联盟”……各地纷纷拿出创新举措
● 深化AI声源识别、大数据预警等应用,形成可复制的“数字+自治”噪声治理模板
震耳欲聋的装修声、此起彼伏的广场舞音乐、清晨垃圾车的哐当声……这些“家门口”的噪声,曾困扰或正困扰着许多人。“家门口”的宁静如何守护?为了让居民住得开心、睡得安心,各地启动宁静小区建设,建立健全噪声源头预防机制,增强全民噪声污染防治意识,以建设促治理,建设“消除杂音、睡得安心”的宁静小区。
“宁静小区”是什么?应该怎么建?又面临哪些建设与维护难题?记者就此展开深入走访调查。
“静”享生活
消除杂音、睡得安心
4月10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文庙西街300号的汇厦少城琴台府。在小区正门,“静止鸣笛”“拒绝高分贝,对噪音说‘不’”等标识十分醒目。记者从正大门步入小区,绿树成荫,几位老人悠闲地坐在树下的长凳上聊天。直行约100米,便来到小区中庭。在一处草坪上,矗立着一台环境噪声自动监测仪,其LED屏幕上显示当前音量为 53.9分贝。
汇厦少城琴台府业主马培荣曾深受广场舞噪音困扰。她回忆道,那时的噪音严重影响了家中老人的睡眠质量。“改变发生在今年初,自从广场安装了定向音响,噪音竟然消失了。”马培荣笑着说,“自从有了定向音响,音乐声再也不会影响到别人,真正做到了一举两得。”
距离成都1100多公里的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麒麟花园小区自打造宁静小区以来,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漫步其中,仿佛只有清脆的鸟鸣声才能偶尔打破这份宁静。“物业工作人员经常为我们作减音降噪知识解读,特别对工作日和周末装修房子的时长和时间段作了严格规定,避免影响居民休息。”小区居民王先生说,该小区常住人口有2000多人,小孩和老人尤其多,对安静适宜的生活环境需求尤为迫切,打造宁静小区是一件惠民的好事。
除了成都和西宁,宁静小区建设也在全国各地多点开花。天津市连续两年将建设宁静小区纳入天津市20项民心工程;厦门发布全国首个宁静小区地方标准,通过标准化建设,鼓励更多的社区积极建设宁静小区……今年2月,生态环境部公布,全国共建设完成宁静小区2100余个。
记者在走访中深切感受到,建设宁静小区不仅是落实噪声污染防治的有效举措,更是提升群众生活质量的民心工程。
西宁市委宣传部文明办主任陈伟龙指出,宁静小区建设是城市文明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体现了城市对居民权益的尊重与保护,彰显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有利于塑造城市良好形象,促进邻里和谐,推动城市文明进步。
“静”中破局
创新举措与治理难题交织
“汇厦少城琴台府打造为宁静小区后,我们在细节处理上下足了‘绣花功夫’。”成都市青羊区生态环境局污染防治综合科负责人宋先宇介绍,为了降低广场舞、商铺叫卖等噪声投诉量,创新应用定向音响系统和“宁静喇叭设备”;为减少健身器材噪音,为老旧器材添加润滑剂;为降低汽车过排水沟的音量,在车库出入口铺设减震垫。同时,通过搭建噪声数据智能分析平台,构建起“街道统筹—社区落实—网格覆盖”的三级治理模式,实现噪声污染的精准防控。
为推进宁静小区建设,各地纷纷拿出创新举措。
杭州市拱墅区武林路街区位于都市商业圈核心区域,是杭州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该街区是典型的上住下商格局,商铺经营噪声对居民生活影响很大。为解决商铺经营噪声给居民带来的困扰,武林街道在安吉社区所辖武林路街区范围内开启了“宁静码”噪声处理机制试点,鼓励居民参与商铺噪声监管,“宁静码”以“一店一码”形式张贴于每一家店铺显眼位置,居民通过扫码可跳转至“E治武林”平台进行噪声污染举报投诉,以“随手拍+码上报”的便捷形式确保商业街区所有店铺全天候接受群众监督。
除此之外,江苏省南通市通过“老舅妈”工作室“围炉夜话”等形式来有效解决邻里间的噪音问题;天津市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居民的意见,进一步提升声环境治理水平;福建省厦门市安装噪声在线监控设施,实时监测并公示噪声数据,让噪声污染有迹可循,起到警示作用;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生态环境局通过成立“静音联盟”,发放倡议书和市民反映热线结合的方式,吸纳城管、城建、文体、物业、辖区居民等多个“小细胞”参与噪声监督……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尽管宁静小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诸多现实难题。噪声源复杂多样,群众诉求各不相同。部分居民有跳广场舞的需求,而活动地点周边居民又希望保持宁静;商铺在经营中势必产生一定的音量,居民却渴望安静的生活环境……成都市民张女士无奈地说:“我家楼下有很多餐饮店,食客们常在晚上大声喧哗,严重影响我们休息,真希望能有更有效的办法来解决这种问题。”张女士的困扰并非个例,类似的问题在全国各地依然存在,宁静小区建设还需要继续推进。
“静”待花开
多方协同共筑宁静家园
宁静小区应该怎么建?如何在“家门口”按下“静音键”?
“在市民日常行为习惯引导方面至关重要,要通过社区宣传、学校教育等多种渠道,让市民认识到噪声污染的危害。”陈伟龙说,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力量的整合利用也十分关键,要充分发挥文明实践志愿者的作用,开展噪声监督和劝导工作。在创新宣传方式方法上,除了海报、宣传栏等传统形式,还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有趣的短视频,用生动形象的动画或案例展示噪声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方法。此外,还可以开展线上噪声防治知识竞赛,设置小奖品,提高市民参与的积极性,让噪声污染防治真正从身边小事做起。
宋先宇提出,在技术层面,应深化AI声源识别、大数据预警等应用,提升预警和精准治理能力;推动《小区宁静公约》等制度常态化,强化源头预防,防止噪声问题反弹;总结经验,形成可复制的“数字+自治”噪声治理模板,并以“宁静小区”为起点,拓展至“宁静街区”“宁静校园”“宁静公园”等多元化场景,扩大试点范围。
西宁市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执法三队副队长严之辰建议,首先要推动由解决一件事向解决一类问题拓展延伸,为群众创造宜居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其次要抓好商圈噪声污染防治工作,通过“专项联合执法行动+日常巡查监督”相结合,发现一起及时整治一起,同时推进“一圈一策”多方协同治理模式;三是积极推进智慧监管项目,实现生态领域问题实时监测预警和迅速处置,及时发现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问题。
“宁静小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搭台’、社区‘伴奏’、居民‘唱戏’,三方明确分工、协同合作。”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公共政策系主任李静认为,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与资源协调,将“宁静小区”纳入城市规划,出台控音降噪规范,提供资金技术支持,推广智慧社区管理,加强监督执法;社区应发挥政策执行与利益协调作用,优化公共空间,细化管理规则,搭建沟通平台;居民则要做积极参与者与受益者,自律约束自身行为,参与社区治理,监督包容他人,传播文明理念。只有形成“政策引导—管理执行—自觉遵守”的良性循环,才能形成人人追求宁静环境、人人营造宁静氛围、人人共享宁静生活。
成都市青羊区少城街道长城社区党委书记代蓥婷表示,在噪音治理中,应实施“一个声源一个策略”,建立自治联盟,联合居民、物业成立纠纷调解专班,制定《宁静公约》,明确商铺音量、垃圾清运等规范;激励公众参与,设立“宁静志愿者”队伍,通过“红茶会”倾听民意,推动居民从“被动投诉”转变为“主动治理”。她期待未来,曾经的噪音投诉者能转化为志愿者,共同守护宁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