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构建 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哲学意蕴
◎ 陈伟 杨荣所

    ●在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从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精神和话语上的独立自主。同时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对待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在价值多元化的全球语境中,中国话语体系以“和而不同”的哲学智慧,构建起全人类共同的价值框架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节点上,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既是文化自信的战略工程,更是文明对话的时代命题。我们要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四个维度,深刻理解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哲学意蕴。

    本体论维度:深刻理解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本质特征

    本体论关注的是客观存在的本质属性和规律。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是一种文化表达形式,本质上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的外在表现。

    中国话语的塑造,源自中华民族与自然环境、社会历史的深度互动,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精华,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民族性体现在中国话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上,无论是“与人为善”“和而不同”等思想观念,还是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都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和智慧。世界性则体现在中国话语所传达的价值立场,无论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等交往准则,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都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中国叙事体系则是中华民族通过故事讲述来传递信息、传播文化、塑造认知的一种方式,以独特的叙事结构、表现手法和审美风格,展现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社会变迁和人民生活,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历史性体现在中国叙事体系所承载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上。时代性则体现在中国叙事体系所反映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不断更新充实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资源库,新时代伟大实践的创新成果不断融入话语和叙事体系,形成了新的表达方式和叙事逻辑,使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更加生动鲜活、更加具有说服力。

    认识论维度:深刻理解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认识过程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从认识论角度看,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需要正确处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不断在实践中深化认识,以认识指导实践,实现认识的能动转化。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与实践关系的基本原理,为我们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供了理论指导。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认识是实践的反映和指导。在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从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推动话语和叙事体系的创新和发展。需要遵循认识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把握其本质特征和规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表达和叙事逻辑。标识性概念的提炼是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环节,从中国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新的文化生命体”等一系列原创性概念和标识性概念,形成了中国话语的独特表达,是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明影响力的关键。

   方法论维度:深刻理解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具体方法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不仅需要正确的认识论指导,也需要科学的方法论支撑,还需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坚定文化自信是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发挥文化主体性,实现精神和话语上的独立自主。同时,要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对待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汲取世界各国文化的长处和优点,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守正创新是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关键:守正是指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中华文化立场,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创新就是结合时代发展和实践需要,不断推进话语和叙事体系发展。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基于“共情”的传播互动,在多元文化主体的多维互动中,达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情感效应,有效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了解和认同,有力提升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

   价值论维度:深刻理解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价值导向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价值内核是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国表达。这种价值追求,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观”的现代转译,也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创造性发展。

    在价值多元化的全球语境中,中国话语体系以“和而不同”的哲学智慧,构建起全人类共同的价值框架。从“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到“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从“协和万邦”的外交传统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实践,中国始终处在追求文明共生的价值高点。这种价值追求,体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全球治理中对多边主义的坚定维护、公共卫生危机中对“生命至上”的人道主义精神的践行。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超越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文明叙事,展现出独特的文明自觉。当世界面临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时,中国提出的“三大全球倡议”,既是基于自身发展经验的智慧结晶,更是对全人类共同挑战的系统回应。这种担当精神,体现在脱贫攻坚战中“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气候治理中“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决心、数字文明建设中“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前瞻布局。当“两山”理念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落地为“健康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等具体项目,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构建,就获得了最为坚实的现实支撑,不仅增强了中国叙事的吸引力,更彰显了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

    [作者陈伟系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副研究员,杨荣所系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人工智能时代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范及其治理研究”(项目批准号:SCJJ23ND387)的阶段性成果]

 

当前:3版(2025年04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