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中山市东区街道松苑社区松苑横街小区老人休闲区改造前后。(广东省中山市东区街道松苑社区供图)
● 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小区改造着眼“嵌入细节的便民服务”
● 一把小小的“楼道爱心座椅”,也能折射出城市文明建设以人为本的角度与温度
● 群众“出行无忧”,将幸福感延伸至院门外
城市更新中,老旧小区改造与百姓关系最密切,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转变中,如何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从小切口的“微更新”入手,让老旧小区顺应群众期待实现“逆生长”,更好地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近日,记者展开走访调查。
为何要做“微更新”?
提升品质回应民之所需
4月23日,站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河北街道南二路社区新绘制的文化墙前,在新安巷大院居住了近30年的雷林话语中透露着轻快:“以前我们小区道路烂、停车乱,没有物业管理,大家都很有意见。”而现在,他和老街坊们每天过得都很舒心:“院里路面平了,车位多了,卫生水平也改善了,文化墙前的这块空地方便开展文体活动,大家吃完饭都喜欢到楼下散步聊天,邻里关系更加和谐了!”
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新安巷大院,因基础设施陈旧、物业管理空白等原因,近年来“疲态”倍显。2024年,随着雅安市雨城区老旧小区改造全面推进,群众呼声很高的新安巷大院改造启动。
老旧小区改造是民生工程,民声不能缺席。动工之前,雅安市雨城区相关单位联合对新安巷大院进行多次现场实勘,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后,改造工作以“微更新”为主要方式,对原有硬件进行保留利用,以精细化、可持续的思路实现功能优化和品质提升。
“改造内容主要包括地下雨污水管网改造、围墙翻新、房屋主体墙裙改造、绿化整理、路灯监控安装等,解决了直接影响居民生活的突出问题。同时,社区还结合小区实际,绘制了一面200米的文化墙,增添了大院的文化氛围。”雅安市雨城区河北街道南二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宜檑介绍,于今年初完工的改造工作让小区居民眉心舒展,而这面色彩明快、内容向上的文化墙也成为大院里一道独特景观,在提升小区颜值的同时,也为城市文明增添了一抹亮色。
记者观察到,以“留改结合”的方式提升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水平,既避免了改造工作对群众日常生活的过度影响,也让人们在熟悉的环境中获得归属感,在文化传承与活力再生的平衡中,探索出城市更新的更优路径。近年来,不少城市改变思路,以内涵集约、绿色低碳的“微更新”为路径,尊重群众意愿,加强修缮改造,提升城市文明水平。
接了孙子放学后,广东省中山市东区街道松苑社区松苑横街小区居民陈俭娜祖孙俩手拉手回到小区。小区里“竹”梦书房开展的“书香浸润 乐享阅读”系列活动很受大家欢迎,陈俭娜和街坊邻居提前约好了,带着孩子们在课后时间一起去读绘本。
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松苑横街小区,改造工作以“微更新”跑出“高效率”,从进场施工到竣工,用时仅4个月。“改造前,我们在整理小区居民诉求后发现,老年群体注重环境安全与便利,年轻群体则更关注停车、健身设施,同时,增加文化空间是多数居民的普遍反映。”竹苑社区党委副书记胡诗华告诉记者,为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小区改造着眼“嵌入细节的便民服务”,将部分绿化空间改造成停车位,增设汽车充电桩,还上新了“竹”梦书房、长者饭堂、“衣”心“衣”意裁缝店等服务场所和文化空间。
“以前最头疼的停车问题得到了解决,孩子们来看我再也不用开车绕圈找车位。楼下的‘竹’梦书房成了孙子的‘第二书房’,学习累了可以去花园散散步。我加入了‘衣’心‘衣’意裁缝店,重拾当年的缝纫技能,还交到了不少朋友,平时大家相约一起打打乒乓球、打打太极,比起过去总是窝在家里,现在的生活方式健康多了。”在小区生活了30多年的陈俭娜一脸笑意。
“老旧小区换新颜,改出满满幸福感。”这副由居民自发赠送的对联,如今挂在松苑横街小区“城市幸福加油站”内的显眼位置。“满满幸福感”背后,是城市更新与群众心声的“双向奔赴”。
如何去做“微更新”?
“小切口”突破瓶颈凸显人文关怀
当老旧小区改造因条件受限遭遇堵点时,城市更新该如何精准渗透,才能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居住新需求?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把小小的“楼道爱心座椅”,也能折射出城市文明建设以人为本的角度与温度。
“有了这些爱心座椅,我们爬楼梯累了中途可以歇歇脚。一把座椅虽小,却解决了我们的大问题!”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虎丘街道新庄社区新庄新村的79岁居民陆泉源,向记者连连夸赞安装在自家楼栋过道里的爱心座椅。
在新庄新村,60岁以上的老人约占居民总数的四成,社区在册残疾人有100多位,这片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小区,由于受房屋结构限制,无法对老旧楼房增设电梯。在征求居民意见后,新庄社区从细节入手,设计出在楼梯拐弯处安装爱心座椅的改造提升方案。
一把把橙黄色的折叠椅,2024年10月起陆续出现在新庄新村各楼道2层上3层的拐弯处,需要时拉下即坐,使用完推回墙面,设计合理不占公用空间。“爱心座椅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了上下楼时休息的地方,有助于缓解身体不适。安装这些座椅后,小区居民也多了一处交流互动的空间,大家上楼下楼时遇到了,就坐在这里拉一拉家常,有利于增进邻里感情,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虎丘街道新庄社区党委书记王心亚说。
随着各地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稳步推进,小区里的“急难愁盼”正一一得到解决,院门外,如何让居住在老旧小区的群众“出行无忧”,仍是城市更新考卷的后半篇难题。
4月24日10点,家住重庆市渝中区渝建村小区的张红,出了小区大门后没走几步路,就到了小巷公交3209线的站台。不多会儿,一辆车身小巧的纯电动公交车驶入站台,她刷卡上车。公交车在狭窄的街巷中自如穿行,几分钟后,张红在大溪沟静园站下了车。每周四10点半到山城老年大学上音乐课的她,乘坐小巷公交总能准时到达。
重庆市渝中区交通运输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毛友谊介绍,2020年至今,渝中区针对老旧小区周边多为背街小巷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行小巷公交线路8条,实现小巷公交全面融入公交线网体系,让居民“出门乘公交、换乘通全城”,将幸福感延伸至院门外。
未来如何持续运营?
“大合唱”共建共享激活治理动力
老旧小区改造关乎城市未来和群众福祉,不能简单作为建设工程推进,更要发挥工程作用。为了避免老旧小区在“一改了之”后陷入更新停滞状态,小区功能的持续升级及长效运转尤为重要。对此,记者在走访中向相关领域专家及街道社区负责人寻求建议。
广东省深圳市无障碍城市联合会副会长伍雪玲长期深入残障群体跟踪研究,她提出老旧小区改造应有针对性地配建养老、托育、助餐、体育健身等公共设施,加强适老及适儿化改造、无障碍环境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多样化、多元化需求,提高新时代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关于如何提升居民对老旧小区改造与治理的参与度,她建议,改造前可以组织居民代表实地参观已完成改造的小区,亲身感受改造后的便利,让他们对改造工作有期待值、参与感和话语权。
“老旧小区住户构成多元,租户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较低,且大多数老旧小区缺乏物业,公共设施维护往往依赖社区兜底,易陷入‘改造—衰败—再改造’的循环。”胡诗华建议,解决长效管理问题,一方面可以引导居民协商自治,如成立“近邻议事会”,通过“一事一议”机制化解矛盾;另一方面要以党建赋能治理,可以搭建“楼栋长+网格员”的共建共治平台,让热心的党员群众担任监督员,调动居民参与小区治理的积极性。
在公共设施维护的资金补给方面,胡诗华分享工作经验:“通过智慧停车管理系统实行‘居民优惠+外来车收费’模式,收益反哺小区停车管理及设施维护,实现‘以车养区’。”
关于老旧小区改造后如何推进治理,李宜檑告诉记者,社区可以发动党员亮身份作表率,组建自治委员会激活治理新动能。同时,她也提出小区安全保卫及卫生保洁等费用,可由改造后新规划的停车位合理收费提供支持,通过“自我造血”实现长效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