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视频刷屏、算法推送大行其道的今天,翻开一本纸质书像是一种“古典行为”。尤其对青少年而言,指尖滑动的速度远快于目光扫过纸页的节奏,即时反馈的娱乐消解了延迟满足的阅读乐趣。当AI技术不断重塑信息获取方式,如何让青少年在碎片化浪潮中重拾深度阅读的习惯,成为教育者、家长乃至全社会必须面对的命题。
当代青少年的阅读生态呈现鲜明的两极分化:一面是课业压力下的功利性阅读,另一面是算法推荐下的娱乐化浅阅读。前者将书籍简化为“考点集锦”,后者将阅读变成“信息投喂”。两者共同的问题是——阅读失去了自主探索的深度与乐趣。深度阅读的核心价值恰在于此:它不是被动接收信息,而是主动与文本对话,在思辨中构建认知框架。当AI能三秒生成一篇读书报告时,唯有真正读过《红楼梦》的人才能体会“寒塘渡鹤影”的意境,理解人性幽微处的光芒。
技术未必是深度阅读的敌人,也可以成为桥梁。例如,一些阅读平台的批注共享功能,让青少年看到他人对同一段落的多元解读,社交互动性消解了阅读的孤独感;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自动生成书籍的“思维导图”,帮助青少年快速掌握文本结构,降低经典著作的入门门槛;部分教育APP将阅读进度转化为“知识树成长”,用即时反馈机制培养长期习惯。关键在于平衡:技术应是“导读员”而非“代读者”,最终目标始终是引导青少年回归原始文本的沉浸体验。
除了技术手段,更需要社会文化层面的系统性努力。父母放下手机与孩子共读的“家庭阅读时间”,比任何说教都更有感染力;学校减少机械化的阅读理解题,增设“无标准答案”的文本讨论课,让青少年发现经典的当代性……
在AI能瞬间解答问题的时代,或许真正的教育是让人提出算法无法回答的问题。而深度阅读,正是训练这种能力的必经之路。当青少年在书页间邂逅人类的痛苦与辉煌时,他们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阅读文字、阅读人生、阅读社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