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来越多的方言在年轻一代中悄然消失
● 传承方言的最佳阵地在中小学、幼儿园、家庭
● 学好普通话,走遍天下;说好家乡话,不忘来处
今年4月初,福建省教育厅、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印发《关于加强福建方言保护传承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出,鼓励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开设方言校本课程或文化读本;鼓励学生在课间活动、课后服务时间使用方言交流;学校因地制宜开设方言角、朗读亭等方言沉浸式体验平台,校园图书馆增购方言读本、绘本等书籍供学生借阅研习;将方言与方言文化的学习体验纳入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前不久,浙江杭州一所中学将临安方言纳入课后服务特色课程,邀请本土语言专家教学生说方言,并选拔方言推广员带动全校学习。
这些消息,再次将校园“普通话与方言之争”推向公共视野。
忧 思
不少方言深陷失传窘境
方言进校园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方言在年轻一代中悄然消失的尴尬。
“乡情宰(怎)样好,让我说给你,民风还淳厚,原来是按尼(如此)……”这是文学大师林语堂晚年时,按闽南语音写下的五言诗,表达对家乡故土的眷念。闽南语被林语堂爱到极致,可如今,能熟练使用这种方言交流的年轻人少之甚少。闽南文史界人士不禁感叹:“也许再过两三代人,闽南语或将从厦门甚至闽南这片原生地上淡出。”
据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晓峰介绍,“我是闽南人,不会讲闽南话”已成为普遍现象。有不少“土著”家长为了让孩子远离“地瓜腔”,已经不教孩子讲闽南话了,在家里都说普通话。等孩子们学好普通话时,已错过了学闽南话的最佳时期。从小缺乏充足的闽南语环境,加上后天的教育缺失,新生代中的大部分人都不太会讲闽南话。
像大多数方言一样,上海话也面临着传承困境,这样的焦虑近年来越来越深。现在的上海年轻人,还有多少会讲上海话?现在的上海小孩,还有多少能听懂上海话?这样下去,上海话会不会慢慢消亡?“方言也是一种文化传承,但现在上海的年轻人很多都已经不会说上海话了,尤其是小朋友。”在2025年上海两会上,上海市政协委员洪亮发出呼吁,要鼓励在上海的年轻人学习沪语,以乡音建“乡愁”。
在保护方言的具体措施上,洪亮建议从学校重视沪语教育开始,编撰沪语官方教材,开设沪语课程,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本地学生更好地认同海派文化,还可以帮助非沪籍学生更好地融入本地生活。
行 动
加强方言保护传承工作
在林晓峰看来,真正能传承好方言的最佳阵地,在中小学、幼儿园,在每一个家庭。“保护好闽南语,要从娃娃抓起,让闽南语进校园,让更多的孩子学讲闽南语。”
《关于加强福建方言保护传承工作的通知》提出,学校积极开设和培养“方言文化类”校园兴趣社团,鼓励学生自主开展方言保护传承活动;鼓励幼儿园结合实际情况每周安排1-2次方言文化学习或童谣、故事、游戏等交流体验活动;禁止教师干涉学生使用方言自由,学校不得歧视讲方言的学生。省教育厅将在年内遴选命名一批省级“方言传承特色学校”,发挥特色校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在福建,2022年1月起实施的《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鼓励中小学校、幼儿园在课后推广闽南语教育。漳州则出版首套以漳州本地发音为基准的教材书籍《闽南文化与语言文库》系列丛书,并让该丛书走进小学课堂,成为闽南语方言学习的教材。目前,厦门市教育局也在指导幼儿园、小学、中学开展闽南语相关教学活动。
目前,广西有不少学校开设了与地方语言课程相关的兴趣班,传承本土方言文化。如南宁市解放路小学通过民谣学习引导孩子们传承南宁白话;南宁市玉洞小学作为“白话童谣”传承基地,入选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
讨 论
方言与普通话并不对立
随着一些地方推动方言进校园,一场语言的“洋土”之争再次掀起。有一种观点认为,普通话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消除语言隔阂,增强全民族凝聚力,进而助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请讲普通话”还是需要在全社会不断强化。更多声音则认为,号召孩子们多说方言,与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允许普通话成为走向世界的“桥梁”,也应让方言成为回望故乡的“路标”。
江苏如皋志颐小学教师张晓琴认为,“方言凋零的背后,是地方文化传承的危机,更是乡愁无处安放的隐忧。”为不让童谣变成“博物馆展品”,她尝试在抖音等平台进行“方言文化沉浸课程”试验,录制普通话与如皋方言的“双语教学”视频。
从《炒蚕豆》到《一二三四五》,再到一首首“新方言童谣”,这些从日常如皋话里汲取灵感的视频,播放量都突破了30万次。张晓琴发起的抖音“如皋话大比拼”,更唤起不少如皋籍海外游子的乡愁。她表示,自己不仅是在教方言,更是在播种文化认同的种子,唤醒如皋人记忆深处的文化密码。“学好普通话,让我们可以走遍天下;说好家乡话,让我们不忘自己的来处。”
北京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教育科普作家李峥嵘撰文指出,方言是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当地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以及诸多特色,是中国乡土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让孩子们学说方言,能与故乡建立起独特的文化连接,增进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方言中有一些词汇和表达在特定语境中更为精准、恰当,各种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表达方式各具特色,丰富了全社会语言的多样性。
她认为,讲普通话和讲方言并不矛盾,二者相互补充和促进。作为全国通用语言,普通话方便沟通;方言则承载着地域文化特色和情感记忆,具有独特的价值。让孩子们多说方言,同时不忽视普通话的学习,才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综合《海峡导报》《新华日报》《科普时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