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即将到来,我们不妨沐浴着明媚的阳光,沿着古诗词的韵脚,去感受对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礼赞。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吴越春秋》中的《弹歌》有云:“断竹,续竹;飞土,逐宍。”仅仅八个字,便高度概括了我国远古渔猎时代劳动人民的狩猎场面。先秦时代的一首《击壤歌》也表达了对劳动的讴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劳动者的愿望极其简单,能够吃饱喝足就够了,并不羡慕锦衣玉食,也不贪图高官厚禄。
《诗经》中的《伐檀》是一首关于劳动的不朽诗篇,其第一段写道:“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首诗既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奴隶伐檀造车的劳动场景,又表达了伐木工人对当时统治者不稼不穑、坐享其成的愤怒与痛斥。如今吟诵,不禁让人倍感古代劳动者生活的艰辛。
伐木工人如此劳累,种田农民也很辛苦。唐代诗人崔道融《田上》诗云:“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风雨里,半夜就去耕作,像牛一样出力,该诗形象地揭示了在封建社会尤其是在动乱年代,地方水利失修,农民靠天吃饭的事实,也是封建社会中国农民劳动生活的真实写照。
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更是家喻户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群体的命运,同时言简意赅地告诫人们:“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如果说诗人李绅给我们展示的是一种挥汗如雨的劳动场景,那么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三)》中呈现的,则是一个闲情逸致的耕作场面。他在诗中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那种悠然自得的情怀、回归自然的愉悦、体验耕作的快乐,在诗中抒发得淋漓尽致,浓厚的田园生活气息跃然纸上。
其实,文人墨客笔下讴歌的劳动者除了种田农民、伐木工人,还有赞美冶炼工人的,如唐代诗人李白的《秋浦歌》第十四首:“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北宋诗人梅尧臣的《陶者》讴歌的对象则是陶工:“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江上渔者》则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渔民身上:“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唐代诗人白居易对卖炭老人更是给予了更多同情:“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样催人泪下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一首首吟咏劳动的经典古诗词,从千年的风霜中走过来,浸透了劳动的汗水,凝聚了劳动的魂魄;同时又让我们在诗意的文字里,领略了不同时代不同行业不同劳动者的最美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