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耘书香
 朱丹枫
 朱丹枫
  终于可以出版了,这本《心耘书香》。准备写“发自肺腑”的最后几句话,却又心存忐忑,隐约中有几许轻松和畅快,又有些遗憾和不安。

  这本书既有序和跋,也有研究与评论,我都将其归类为书评。说来简单,思绪被书中的人和事牵跑了,或唤起愉快的体验,或引出沉重的思索,进而诉诸笔端, 涂鸦成稿纸上的蛇行文字,大体如此。但坦白说,要写好一篇书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的书评所创造的境界应该能够给读者以深入思考的余地和整体性的吸引。为此,书评者首先必须对所述著作的功能和作用要有一定把握;其次,对作者的创作理念意图要有所了解;再次,对各种作品体裁及其典型特征要略知一二。

  尽管书评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主观反应,但评论者的主观判断与作品的客观论证应该是有机统一、相互印证的。如果书评者缺乏来源于作品的客观性,那就站不住脚。书评者应该公平对待作者和作品,没有充分的事实依据,评论是难以被人接受的;反之,仅仅用作品中的事例堆砌,缺乏评论者鲜明观点的书评不是真正意义的书评,充其量是一种读书报告。因此,在书评中,论证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观点的合理论证。评论一本书,不论是对这本书的总体或者是对其中的一部分甚至其中微妙的一小点,不论其态度是点赞或是吐槽,评者都必须进行严密的论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拿出相关的论据,说清楚自己这样认为的道理来,而且,还应该从正面与原著商榷,积极地阐明自己的看法。我常常以为应该对作品进行认真、细致的阅读、思考和分析,时时要问问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印象或那种反应,并向读者提供充分的证据以证实自己的观点。

  书评,大概属于一种后阅读行为吧。书评于我,就如同与一个高尚的人交谈,书中人会伸手与你相握,彼此莫逆于心。本书评述的作者和作品大多具有全国性影响,均属“重量级”,如马识途、李致、徐棻、王世德、周克芹、张加力、包川、阿来、梁平、杨红樱、周华君、任光荣及其他。当今的评论家、学者们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对他们进行研究,不断修正并丰富其作品内涵。要想从原来的研究格局着手进行探讨并有所超越,难度很大。因为这是以“书”为对象,探求创作的思想性、艺术性、学术性和知识性,对作品的内涵意蕴、价值取向、审美评判、文化精神等进行分析研究;对作家的创作经验、学识修养、题材风格、市场反应进行总结评述;对读者的阅读进行指导。这都需要实事求是、理性而有见识的分析,从而在作者和出版者、读者之间构建信息交流的渠道。由此出发,我心怀敬重,对他们及其作品做了简单的剖析和评论。

  看着书稿我有一种一吐为快的释然。然而,再细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眼前又浮现出这些大家因其深厚的底蕴聚积而成的高大形象。打铁先要本身硬,身短何以扶巨人。我虽然坚信自己写作的恰当性,但又因自己在学术、艺术修为上的不足而惴惴不安,唯恐在书评上失之公允。加之,在写作中,我明显感觉到自己笔力的不够,每每需要深入之处又戛然而止,使书中的一些内容显得仅仅有材料的堆积而无论点之凸显。恳请大家不吝赐教!

  读书,乃养气也。好书都是有香气的,仔细品,便能体会到这般香味儿,吸入五脏六腑,精神为之一振,合上书页,头一昂,常常就会萌生写书评的冲动。然而书稿写毕,时有洪钟贯耳,“请记住,你的目标不只是完成书评的写作,而且要给评论本身加上一个难忘的结尾。在被评论的书已被人遗忘后多年,你都会为这篇书评而骄傲”(爱德华·豪尔)。这是我初心不改的追求,也是我为之努力的方向。
当前:第三版(2016年12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