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创建力量 共创盛世文明
——广西桂林市文明创建注重“精细严新实”
曾淼
  本报记者 曾淼
  文明创建,让城市更美好;文明创建,让人民更幸福。桂北大地,因为文明创建,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街道整洁优美,交通井然有序;广场中人们休闲锻炼,欢声笑语;社区里邻里和睦,互帮互助;机关内政令畅通,服务优良……这一幅幅祥和安逸的图景,在桂林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不断呈现、连接,构成了这座城市最美丽的风景、最闪亮的名片。

  桂林市上下紧紧围绕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战略目标,将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迎检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朝着“精、细、严、新、实”方向迈进。

  综合整治

  提升城乡文明形象

  走进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桂林象山区二塘乡茶店村,就像走进城市里的社区:村容整洁,地面干净,家家户户门口都有垃圾桶,有的村民还自己动手,在自家周边进行绿化,让红花绿叶扮靓生活。“村里环境变好了,大家平时也注意多了,不乱丢垃圾,生活质量也高多了!”村民陈先生说。

  茶店村的环境改善,始于2013年。“环境是生产力,是凝聚力,更是竞争力。打造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美丽桂林必须先从整治环境入手。”2013年,桂林在广西率先启动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并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统一部署,扎实开展“美丽桂林·清洁城乡”活动,走在了广西各市前列。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办法相继实施,使得桂林的软硬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桂林重点区域、重要节点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得到初步遏制,桂林市容秩序明显好转,交通秩序初步改善,桂林市民文明意识不断提升,干部作风明显好转,桂林市民、游客满意度有新提高,全市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2015年11月5日,第二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在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召开,全国代表参观考察了恭城红岩、门等(矮寨)、黄岭等村后,纷纷感叹:“桂林城乡美如画!”

  教育引导

  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教育劝导+榜样带动”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市民文明素质是一个城市文明形象、精神风貌的综合反映。近年来,桂林持续深入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教育,让桂林市民有文化品位、有社会公德、有内在涵养,让市民自觉讲文明、守秩序、重品行、求进步,成为桂林城市文明的一面镜子。

  9月16日下午5点半,晚高峰到来,在市中心区域多条主干道上车辆通行缓慢。在王城商厦门前的斑马线上,车辆排起了长队,缓慢前行。但这条斑马线却不时被让出来,供行人安全通过。

  在新一轮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桂林先后开展了“我文明我行动”、文明出行劝导、礼让斑马线等文明交通活动,并通过“小手拉大手”,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意识。

  全面提升市民素质,桂林还编制发放市民文明公约20多万份,举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文明我行动”演讲比赛、“邻里和睦 共建美好家园”“斑马线上的文明”等主题活动,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此外,桂林以“榜样带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广泛开展“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和“道德模范”“我评议我推荐身边好人”“美德少年”等评选推荐活动,一批批先进典型人物层出不穷,如同一支支闪亮的火炬,传递着道德的无穷力量。

  文化活动

  丰富百姓精神生活

  6月9日晚,在桂林录制的“歌从漓江来”2016端午特别节目在中央三套播出,无数市民及祖国各地的桂林人,通过电视屏幕欣赏了“大美桂林”。

  节目中,600多名参加录制的演员们载歌载舞,节目外,更有现场工作人员辛勤劳动和默默奉献,还有那些热心公益、乐于助人的志愿者开展文明引导……“歌从漓江来”,是桂林市民共同打造的一场文化盛宴,也是桂林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物质用于果腹,精神则塑造人的灵魂。一直以来,桂林着力提高和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引领市民素质提升,让文明基因深植城市发展。

  被广大群众亲切称为桂林老百姓的“星光大道”的桂林百姓大舞台,自2009年4月推出至今,共演出183场,参演群众演员达7万多人次,现场观众达30多万人次。2015年,桂林以百姓大舞台为载体,积极开展“美丽南方”百场文艺巡演下基层活动,先后走进17个县区的乡镇、村屯、社区、厂矿为基层群众演出近百场,将艺术精品送到基层群众身边,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在策划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的同时,桂林还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中华传统节日为切入点,主打红色主题,深挖红色资源,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传统节日焕发新的时代光芒。

  据统计,桂林市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3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5处,广西壮族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68处,博物馆17家。依托这些红色教育基地,桂林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的要求,贯穿到节日主题活动的全过程。

  精神文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桂林将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在文明创建之路上继续前行……  本报记者 曾淼
  文明创建,让城市更美好;文明创建,让人民更幸福。桂北大地,因为文明创建,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街道整洁优美,交通井然有序;广场中人们休闲锻炼,欢声笑语;社区里邻里和睦,互帮互助;机关内政令畅通,服务优良……这一幅幅祥和安逸的图景,在桂林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不断呈现、连接,构成了这座城市最美丽的风景、最闪亮的名片。

  桂林市上下紧紧围绕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战略目标,将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迎检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朝着“精、细、严、新、实”方向迈进。

  综合整治

  提升城乡文明形象

  走进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桂林象山区二塘乡茶店村,就像走进城市里的社区:村容整洁,地面干净,家家户户门口都有垃圾桶,有的村民还自己动手,在自家周边进行绿化,让红花绿叶扮靓生活。“村里环境变好了,大家平时也注意多了,不乱丢垃圾,生活质量也高多了!”村民陈先生说。

  茶店村的环境改善,始于2013年。“环境是生产力,是凝聚力,更是竞争力。打造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美丽桂林必须先从整治环境入手。”2013年,桂林在广西率先启动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并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统一部署,扎实开展“美丽桂林·清洁城乡”活动,走在了广西各市前列。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办法相继实施,使得桂林的软硬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桂林重点区域、重要节点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得到初步遏制,桂林市容秩序明显好转,交通秩序初步改善,桂林市民文明意识不断提升,干部作风明显好转,桂林市民、游客满意度有新提高,全市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2015年11月5日,第二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在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召开,全国代表参观考察了恭城红岩、门等(矮寨)、黄岭等村后,纷纷感叹:“桂林城乡美如画!”

  教育引导

  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教育劝导+榜样带动”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市民文明素质是一个城市文明形象、精神风貌的综合反映。近年来,桂林持续深入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教育,让桂林市民有文化品位、有社会公德、有内在涵养,让市民自觉讲文明、守秩序、重品行、求进步,成为桂林城市文明的一面镜子。

  9月16日下午5点半,晚高峰到来,在市中心区域多条主干道上车辆通行缓慢。在王城商厦门前的斑马线上,车辆排起了长队,缓慢前行。但这条斑马线却不时被让出来,供行人安全通过。

  在新一轮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桂林先后开展了“我文明我行动”、文明出行劝导、礼让斑马线等文明交通活动,并通过“小手拉大手”,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意识。

  全面提升市民素质,桂林还编制发放市民文明公约20多万份,举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文明我行动”演讲比赛、“邻里和睦 共建美好家园”“斑马线上的文明”等主题活动,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此外,桂林以“榜样带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广泛开展“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和“道德模范”“我评议我推荐身边好人”“美德少年”等评选推荐活动,一批批先进典型人物层出不穷,如同一支支闪亮的火炬,传递着道德的无穷力量。

  文化活动

  丰富百姓精神生活

  6月9日晚,在桂林录制的“歌从漓江来”2016端午特别节目在中央三套播出,无数市民及祖国各地的桂林人,通过电视屏幕欣赏了“大美桂林”。

  节目中,600多名参加录制的演员们载歌载舞,节目外,更有现场工作人员辛勤劳动和默默奉献,还有那些热心公益、乐于助人的志愿者开展文明引导……“歌从漓江来”,是桂林市民共同打造的一场文化盛宴,也是桂林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物质用于果腹,精神则塑造人的灵魂。一直以来,桂林着力提高和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引领市民素质提升,让文明基因深植城市发展。

  被广大群众亲切称为桂林老百姓的“星光大道”的桂林百姓大舞台,自2009年4月推出至今,共演出183场,参演群众演员达7万多人次,现场观众达30多万人次。2015年,桂林以百姓大舞台为载体,积极开展“美丽南方”百场文艺巡演下基层活动,先后走进17个县区的乡镇、村屯、社区、厂矿为基层群众演出近百场,将艺术精品送到基层群众身边,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在策划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的同时,桂林还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中华传统节日为切入点,主打红色主题,深挖红色资源,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传统节日焕发新的时代光芒。

  据统计,桂林市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3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5处,广西壮族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68处,博物馆17家。依托这些红色教育基地,桂林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的要求,贯穿到节日主题活动的全过程。

  精神文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桂林将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在文明创建之路上继续前行……  本报记者 曾淼
  文明创建,让城市更美好;文明创建,让人民更幸福。桂北大地,因为文明创建,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街道整洁优美,交通井然有序;广场中人们休闲锻炼,欢声笑语;社区里邻里和睦,互帮互助;机关内政令畅通,服务优良……这一幅幅祥和安逸的图景,在桂林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不断呈现、连接,构成了这座城市最美丽的风景、最闪亮的名片。

  桂林市上下紧紧围绕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战略目标,将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迎检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朝着“精、细、严、新、实”方向迈进。

  综合整治

  提升城乡文明形象

  走进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桂林象山区二塘乡茶店村,就像走进城市里的社区:村容整洁,地面干净,家家户户门口都有垃圾桶,有的村民还自己动手,在自家周边进行绿化,让红花绿叶扮靓生活。“村里环境变好了,大家平时也注意多了,不乱丢垃圾,生活质量也高多了!”村民陈先生说。

  茶店村的环境改善,始于2013年。“环境是生产力,是凝聚力,更是竞争力。打造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美丽桂林必须先从整治环境入手。”2013年,桂林在广西率先启动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并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统一部署,扎实开展“美丽桂林·清洁城乡”活动,走在了广西各市前列。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办法相继实施,使得桂林的软硬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桂林重点区域、重要节点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得到初步遏制,桂林市容秩序明显好转,交通秩序初步改善,桂林市民文明意识不断提升,干部作风明显好转,桂林市民、游客满意度有新提高,全市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2015年11月5日,第二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在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召开,全国代表参观考察了恭城红岩、门等(矮寨)、黄岭等村后,纷纷感叹:“桂林城乡美如画!”

  教育引导

  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教育劝导+榜样带动”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市民文明素质是一个城市文明形象、精神风貌的综合反映。近年来,桂林持续深入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教育,让桂林市民有文化品位、有社会公德、有内在涵养,让市民自觉讲文明、守秩序、重品行、求进步,成为桂林城市文明的一面镜子。

  9月16日下午5点半,晚高峰到来,在市中心区域多条主干道上车辆通行缓慢。在王城商厦门前的斑马线上,车辆排起了长队,缓慢前行。但这条斑马线却不时被让出来,供行人安全通过。

  在新一轮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桂林先后开展了“我文明我行动”、文明出行劝导、礼让斑马线等文明交通活动,并通过“小手拉大手”,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意识。

  全面提升市民素质,桂林还编制发放市民文明公约20多万份,举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文明我行动”演讲比赛、“邻里和睦 共建美好家园”“斑马线上的文明”等主题活动,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此外,桂林以“榜样带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广泛开展“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和“道德模范”“我评议我推荐身边好人”“美德少年”等评选推荐活动,一批批先进典型人物层出不穷,如同一支支闪亮的火炬,传递着道德的无穷力量。

  文化活动

  丰富百姓精神生活

  6月9日晚,在桂林录制的“歌从漓江来”2016端午特别节目在中央三套播出,无数市民及祖国各地的桂林人,通过电视屏幕欣赏了“大美桂林”。

  节目中,600多名参加录制的演员们载歌载舞,节目外,更有现场工作人员辛勤劳动和默默奉献,还有那些热心公益、乐于助人的志愿者开展文明引导……“歌从漓江来”,是桂林市民共同打造的一场文化盛宴,也是桂林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物质用于果腹,精神则塑造人的灵魂。一直以来,桂林着力提高和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引领市民素质提升,让文明基因深植城市发展。

  被广大群众亲切称为桂林老百姓的“星光大道”的桂林百姓大舞台,自2009年4月推出至今,共演出183场,参演群众演员达7万多人次,现场观众达30多万人次。2015年,桂林以百姓大舞台为载体,积极开展“美丽南方”百场文艺巡演下基层活动,先后走进17个县区的乡镇、村屯、社区、厂矿为基层群众演出近百场,将艺术精品送到基层群众身边,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在策划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的同时,桂林还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中华传统节日为切入点,主打红色主题,深挖红色资源,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传统节日焕发新的时代光芒。

  据统计,桂林市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3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5处,广西壮族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68处,博物馆17家。依托这些红色教育基地,桂林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的要求,贯穿到节日主题活动的全过程。

  精神文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桂林将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在文明创建之路上继续前行……  本报记者 曾淼
  文明创建,让城市更美好;文明创建,让人民更幸福。桂北大地,因为文明创建,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街道整洁优美,交通井然有序;广场中人们休闲锻炼,欢声笑语;社区里邻里和睦,互帮互助;机关内政令畅通,服务优良……这一幅幅祥和安逸的图景,在桂林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不断呈现、连接,构成了这座城市最美丽的风景、最闪亮的名片。

  桂林市上下紧紧围绕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战略目标,将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迎检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朝着“精、细、严、新、实”方向迈进。

  综合整治

  提升城乡文明形象

  走进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桂林象山区二塘乡茶店村,就像走进城市里的社区:村容整洁,地面干净,家家户户门口都有垃圾桶,有的村民还自己动手,在自家周边进行绿化,让红花绿叶扮靓生活。“村里环境变好了,大家平时也注意多了,不乱丢垃圾,生活质量也高多了!”村民陈先生说。

  茶店村的环境改善,始于2013年。“环境是生产力,是凝聚力,更是竞争力。打造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美丽桂林必须先从整治环境入手。”2013年,桂林在广西率先启动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并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统一部署,扎实开展“美丽桂林·清洁城乡”活动,走在了广西各市前列。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办法相继实施,使得桂林的软硬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桂林重点区域、重要节点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得到初步遏制,桂林市容秩序明显好转,交通秩序初步改善,桂林市民文明意识不断提升,干部作风明显好转,桂林市民、游客满意度有新提高,全市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2015年11月5日,第二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在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召开,全国代表参观考察了恭城红岩、门等(矮寨)、黄岭等村后,纷纷感叹:“桂林城乡美如画!”

  教育引导

  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教育劝导+榜样带动”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市民文明素质是一个城市文明形象、精神风貌的综合反映。近年来,桂林持续深入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教育,让桂林市民有文化品位、有社会公德、有内在涵养,让市民自觉讲文明、守秩序、重品行、求进步,成为桂林城市文明的一面镜子。

  9月16日下午5点半,晚高峰到来,在市中心区域多条主干道上车辆通行缓慢。在王城商厦门前的斑马线上,车辆排起了长队,缓慢前行。但这条斑马线却不时被让出来,供行人安全通过。

  在新一轮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桂林先后开展了“我文明我行动”、文明出行劝导、礼让斑马线等文明交通活动,并通过“小手拉大手”,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意识。

  全面提升市民素质,桂林还编制发放市民文明公约20多万份,举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文明我行动”演讲比赛、“邻里和睦 共建美好家园”“斑马线上的文明”等主题活动,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此外,桂林以“榜样带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广泛开展“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和“道德模范”“我评议我推荐身边好人”“美德少年”等评选推荐活动,一批批先进典型人物层出不穷,如同一支支闪亮的火炬,传递着道德的无穷力量。

  文化活动

  丰富百姓精神生活

  6月9日晚,在桂林录制的“歌从漓江来”2016端午特别节目在中央三套播出,无数市民及祖国各地的桂林人,通过电视屏幕欣赏了“大美桂林”。

  节目中,600多名参加录制的演员们载歌载舞,节目外,更有现场工作人员辛勤劳动和默默奉献,还有那些热心公益、乐于助人的志愿者开展文明引导……“歌从漓江来”,是桂林市民共同打造的一场文化盛宴,也是桂林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物质用于果腹,精神则塑造人的灵魂。一直以来,桂林着力提高和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引领市民素质提升,让文明基因深植城市发展。

  被广大群众亲切称为桂林老百姓的“星光大道”的桂林百姓大舞台,自2009年4月推出至今,共演出183场,参演群众演员达7万多人次,现场观众达30多万人次。2015年,桂林以百姓大舞台为载体,积极开展“美丽南方”百场文艺巡演下基层活动,先后走进17个县区的乡镇、村屯、社区、厂矿为基层群众演出近百场,将艺术精品送到基层群众身边,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在策划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的同时,桂林还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中华传统节日为切入点,主打红色主题,深挖红色资源,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传统节日焕发新的时代光芒。

  据统计,桂林市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3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5处,广西壮族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68处,博物馆17家。依托这些红色教育基地,桂林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的要求,贯穿到节日主题活动的全过程。

  精神文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桂林将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在文明创建之路上继续前行……  本报记者 曾淼
  文明创建,让城市更美好;文明创建,让人民更幸福。桂北大地,因为文明创建,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街道整洁优美,交通井然有序;广场中人们休闲锻炼,欢声笑语;社区里邻里和睦,互帮互助;机关内政令畅通,服务优良……这一幅幅祥和安逸的图景,在桂林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不断呈现、连接,构成了这座城市最美丽的风景、最闪亮的名片。

  桂林市上下紧紧围绕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战略目标,将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迎检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朝着“精、细、严、新、实”方向迈进。

  综合整治

  提升城乡文明形象

  走进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桂林象山区二塘乡茶店村,就像走进城市里的社区:村容整洁,地面干净,家家户户门口都有垃圾桶,有的村民还自己动手,在自家周边进行绿化,让红花绿叶扮靓生活。“村里环境变好了,大家平时也注意多了,不乱丢垃圾,生活质量也高多了!”村民陈先生说。

  茶店村的环境改善,始于2013年。“环境是生产力,是凝聚力,更是竞争力。打造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美丽桂林必须先从整治环境入手。”2013年,桂林在广西率先启动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并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统一部署,扎实开展“美丽桂林·清洁城乡”活动,走在了广西各市前列。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办法相继实施,使得桂林的软硬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桂林重点区域、重要节点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得到初步遏制,桂林市容秩序明显好转,交通秩序初步改善,桂林市民文明意识不断提升,干部作风明显好转,桂林市民、游客满意度有新提高,全市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2015年11月5日,第二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在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召开,全国代表参观考察了恭城红岩、门等(矮寨)、黄岭等村后,纷纷感叹:“桂林城乡美如画!”

  教育引导

  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教育劝导+榜样带动”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市民文明素质是一个城市文明形象、精神风貌的综合反映。近年来,桂林持续深入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教育,让桂林市民有文化品位、有社会公德、有内在涵养,让市民自觉讲文明、守秩序、重品行、求进步,成为桂林城市文明的一面镜子。

  9月16日下午5点半,晚高峰到来,在市中心区域多条主干道上车辆通行缓慢。在王城商厦门前的斑马线上,车辆排起了长队,缓慢前行。但这条斑马线却不时被让出来,供行人安全通过。

  在新一轮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桂林先后开展了“我文明我行动”、文明出行劝导、礼让斑马线等文明交通活动,并通过“小手拉大手”,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意识。

  全面提升市民素质,桂林还编制发放市民文明公约20多万份,举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文明我行动”演讲比赛、“邻里和睦 共建美好家园”“斑马线上的文明”等主题活动,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此外,桂林以“榜样带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广泛开展“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和“道德模范”“我评议我推荐身边好人”“美德少年”等评选推荐活动,一批批先进典型人物层出不穷,如同一支支闪亮的火炬,传递着道德的无穷力量。

  文化活动

  丰富百姓精神生活

  6月9日晚,在桂林录制的“歌从漓江来”2016端午特别节目在中央三套播出,无数市民及祖国各地的桂林人,通过电视屏幕欣赏了“大美桂林”。

  节目中,600多名参加录制的演员们载歌载舞,节目外,更有现场工作人员辛勤劳动和默默奉献,还有那些热心公益、乐于助人的志愿者开展文明引导……“歌从漓江来”,是桂林市民共同打造的一场文化盛宴,也是桂林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物质用于果腹,精神则塑造人的灵魂。一直以来,桂林着力提高和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引领市民素质提升,让文明基因深植城市发展。

  被广大群众亲切称为桂林老百姓的“星光大道”的桂林百姓大舞台,自2009年4月推出至今,共演出183场,参演群众演员达7万多人次,现场观众达30多万人次。2015年,桂林以百姓大舞台为载体,积极开展“美丽南方”百场文艺巡演下基层活动,先后走进17个县区的乡镇、村屯、社区、厂矿为基层群众演出近百场,将艺术精品送到基层群众身边,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在策划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的同时,桂林还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中华传统节日为切入点,主打红色主题,深挖红色资源,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传统节日焕发新的时代光芒。

  据统计,桂林市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3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5处,广西壮族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68处,博物馆17家。依托这些红色教育基地,桂林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的要求,贯穿到节日主题活动的全过程。

  精神文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桂林将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在文明创建之路上继续前行……
当前:第一版(2016年12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