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露润巴蜀 光芒照未来
——四川省“十二五”期间文物事业发展成果显著
秦丽
本报记者 秦丽
四川省是文物资源大省,拥有众多世界和国家级文物资源,是推动四川省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重要源泉和有力支撑。记者从11月30日在成都召开的省文物工作会议上了解到,“十二五”期间,四川省更是按照国家要求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全面提升文物保护管理水平,在文物资源普查、文化遗产保护、考古发掘、文物与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执法监督与管理体系逐步形成,文物保护事业取得新成就。
齐抓共管 发展格局更完善
“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各相关部门依法履职,与文化文物部门紧密协作、齐抓共管,共同推进文物工作。
据财政决算统计,“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各级财政文物支出70亿元,年均增长15.52%;其中省财政累计投入近5亿元,年均增长11 %。两项增幅均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四川全省财政共安排普查经费近1亿元,位居全国前列,保证了从田野调查到后期工作的基本需要。自国家实行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政策以来,各级财政部门更是把“两馆免开”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按政策落实了经费分担机制,同时积极支持改善陈列布展条件、添置消防安保设施、提高展览水平。目前,四川全省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已达90家,中央和省财政累计补助免开经费16亿元,保证了“两馆”的正常运转,文物资源的社会教育作用得到明显增强。
与此同时,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事业的热情持续高涨,建川博物馆、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等一大批非国有文博机构为文物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格局日渐成熟,有力推动了四川省文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上下联动 文物保护绽光彩
回顾过去的五年,四川省文化文物系统按照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统筹协调、抓主抓重,全面推进文物资源调查、文物保护利用、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各项工作,文物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十二五”期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四川省工作圆满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基本完成,四川文物资源状况基本廓清。特别是“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文物抢救保护成果突出,茶马古道·观音阁获评“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有力开展,“古蜀文明遗址”“藏羌碉楼与村寨”“中国白酒老作坊”“蜀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三星堆、金沙、邛窑、明蜀王陵墓群、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罗家坝、城坝、蜀道、茶马古道9处大遗址纳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
文物考古发掘成果丰硕。宜宾屏山石柱地遗址、金川刘家寨遗址、成都老官山汉墓、石渠吐蕃时代石刻4项考古发掘项目先后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一批重点博物馆相继建成开放,目前四川博物馆总数已达249座,免费接待观众逾2700万人次。而西南地区最大的城市博物馆——成都博物馆新馆自今年6月开馆以来更已累计接待观众超过140万人次,成为成都乃至四川又一重要的文化地标。同时,四川还建成规模化省、市级区域文物保护中心5个,在漆木器、石刻、青铜器保护修复及文物防震减灾等共性技术上取得突破。
合理利用 文物资源“活”起来
文物承载着民族的记忆,是地方历史底蕴的直接载体,它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十二五”期间,四川本着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原则,积极抓好文物合理适度利用,推进文物与旅游融合发展,使得文物工作在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保护传承历史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10月30日,成都东华门遗址展开补充发掘。这处原计划打造成大型地下停车场的区域在2013年底意外发现了摩诃池、蜀王府遗址,很快被确定为改建遗址公园。据成都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成都将依托东华门遗址建设中央公园“成都中心”,并把“成都中心”打造成城市的文化标识和门户。此外,杜甫草堂、武侯祠、宽窄巷子也将继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分别打造浣花溪诗歌文化、三国文化和少城近代文化核心区。
而与此同时,作为四川文化名片的代表——蜀道也正在被沿线市州深度挖掘内涵。不仅广元的剑门蜀道早已成为旅游景点,巴中、达州等地均在争打蜀道牌。巴中文物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巴中已3次组织开展米仓古道的考古勘探,目前已摸清蜀道相关文物点345处,新发现文化线路文物点15处,明确了米仓古道的保存状况、价值,为蜀道申遗提供了有力支撑。眉山的“文化立市”战略中,三苏祠、眉州古城墙北段的维修保护都是重点工程。三苏祠、中国泡菜博物馆、丹棱大雅堂博物馆和青神国际竹编艺术博物馆等项目,将成为眉山的文化新名片。
除此之外,四川的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文博单位自主研发的富有四川特色和巴蜀记忆产品年销售额已达1200余万元。文物拍卖规模不断扩大,举办各类文物艺术品拍卖会近百场,成交额超过6亿元。重大文博活动异彩纷呈。今年9月在成都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创造了活动规模、国际化程度和影响力的历届之最,拉动成都服务业增收1.2亿元,为成都会展经济和文创产业直接贡献近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