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凝聚力量 文明引领风尚
——罗江县二十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纪实
申家洪 魏宇娇
申家洪 魏宇娇
20年来,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着力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统筹推进公民道德教育、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志愿服务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丽新罗江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全面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公民道德协会是罗江县通过探索、创新衍生出来的农村道德建设新载体,为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02年3月25日,罗江县原大井镇红玉村成立了第一个公民道德协会,掀开了农村公民道德体系建设的新篇章。随后,道德协会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县各乡镇推广建立,基本实现全覆盖。
据红玉村公民道德协会原理事长史松秀介绍,几年来该协会的工作始终按照“不平的事有处诉,缺德的事有人管,文明的事有人夸,困难的人有人帮”的宗旨开展。通过“三进家、三服务”活动,以“孤、残、烈、困”为对象开展会员互助;通过“三个一”活动让子女孝敬父母。同时,协会把农历每月十二定为协会活动日,进行政策宣传、科技知识培训,开展文化活动,一起吃“坝坝饭”交流感情。
在御营镇响石村,历来重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抓好村落文化建设,注重道德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该村每年传统节日,都会组织本村文艺爱好者参加各类文娱表演活动。该村坚持开展评选“文明户”“好儿媳”“好孝子”等身边好人,坚持开展文明、科学、健康生活方式教育,提倡婚丧嫁娶不大操大办、勤俭持家节约资源等文明风尚,提倡邻里和睦、互帮互助,定期组织开展助老助残、助耕帮扶等志愿服务活动。
该村作为全县首个全国文明村,其清代民居范家大院更是“响”誉全国。范家大院由范仲淹的第20代子孙范养源修建,距今300多年的历史,其“惠四邻”的家风影响着一方土地,是罗江县着力打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家风家训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村通过抓文明创建,形成了良好的家风民风氛围。
公民素质提升工程推进幸福家园建设
罗江县委、县政府于2010年提出,用10年时间将罗江建设成为中国幸福指数最高的县,这不仅是对全县经济发展的要求,更是对群众素质提升的要求。“提升全民的文化素质、文明素质、法律素质、科技素质和健康素质,将会为我县中国幸福家园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精神支撑和文化条件。”原罗江县委书记卢也说。
2010年以来,全县以村、社区公民为主体,依托市民(村民)学校,大力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法律教育等教育活动,在公民素质提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市民(村民)学校培训对象主要为辖区内村民或社区居民,课程包括宣传贯彻中央、省、市、县重要会议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公民道德规范,普及文明礼仪、法律、卫生、食品安全、农业技术等知识,青少年课外辅导等方面,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同时,罗江县文明办整合各单位资源,在退休教师、法律工作者、专业技术人才中招募了一批教师志愿者共26人,义务为村民、市民开展培训,切实解决村民、市民教育师资难求的问题。
“自从参加了村民学校培训,我不光学到了法律法规、农业技术、卫生保健等方面知识,还认识了很多朋友,大家相互交流致富增收经验,相互监督养成文明习惯,生活过得很充实!”鄢家镇村民黄友禄说。
罗江县借助村民(市民)学校这一载体,在潜移默化中带动文明风尚形成,带动全民素质提升,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促进了社会文明程度的较大提升。
同时,罗江县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积极发动群众推模范、评先进、树榜样,评选了四届“罗江县道德模范”39名,推荐产生“四川好人”4人、德阳市“道德模范”5人。
美德少年评选引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自2013年以来,为展现罗江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成就,罗江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县教育局、团县委、县妇联、县关工委等文明委相关单位联合评选了两届共50名美德少年,在广大青少年中营造学习道德模范、争当美德少年的浓厚氛围,引领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孝心美德少年”蒋思雨家庭条件困难,母亲患肝癌丧失劳动能力,靠父亲打零工生活。得知自己并非父母亲生后,她没有选择回到条件优越的亲生父母身边,而是更加悉心照顾母亲,为父亲分担家务。
“好好读书,好好做人。”这是罗江县慧觉镇学校刘云辉的座右铭。刘云辉5岁时,母亲就外出打工很少回家,小小年纪的他独自照顾患病的父亲和年过八旬的祖母。虽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但刘云辉依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学习上勤奋刻苦,生活中自立自强。2015年5月,刘云辉被评为罗江县第二届“自强美德少年”。
经过20年努力,罗江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喜结硕果,文明之花遍开大地,为推动全民素质的提升、加快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美丽幸福新罗江发挥着积极作用。站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起点上,罗江县将瞄准新高度,开启新征程,引领全县人民继续用新理念诠释精神文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