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山幽思
周国花(江西)
琅琊山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郊,古称摩陀岭,因东晋琅琊王避难于此而得名。山中有唐建琅琊寺,宋建醉翁亭——北宋文豪欧阳修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令滁之山水终不为人所忘,而愈发添彩流光。
进入山门牌坊,满山蓊郁撞入眼帘,古朴清幽之气弥散,天高心远。冬日清晨,游人稀疏,林间间或有冬虫啁哳,泉水叮咚,过薛老桥,到达醉翁亭景区,没有急着踏进大门,而是坐在石凳上歇脚。身旁古树上结有灯笼样的果子,落了一地。不远处有一溪清流,跨下石阶戏水,转身刹那,惊见“让泉”二字碑刻,为清康熙四十年知州王赐魁立。原来,这就是欧公文中所写:“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让泉也。”一不小心,我已走进了千古名文里。
离开让泉上行十多米,一座石桥横在河床上,过桥就是河的左岸。登岸便见长长的一排围墙,白中略带淡青的色调,长方形的门洞有“醉翁亭”三个大字横于门楣之上。进大门拾级而上,再过一个“有亭翼然”的二重园门,向东穿过题着“酒国春色”的门洞,最终看到了盼望已久的醉翁亭。亭为清代薛时雨重建,上顶为歇山式,吻兽伏脊,飞檐翘角,十六立柱,周围木栏设置。亭子的南北框门是格花和浮雕花纹装饰,亭内有晚清时期“八仙过海”的浮雕,亭旁山崖上有南宋崖刻“醉翁亭”三个巨大篆字。亭西宝宋斋,有大型碑刻两块,镌刻着《醉翁亭记》全文,为苏轼所书。据说,欧阳修写好《醉翁亭记》后,十分满意,亲自运笔,请工勒刻。滁人纷纷前往观赏,“拓者日众”。由于欧刻“字画褊浅”,滁人“恐不能远传”,当时滁州知州王诏便托请在颍州的苏轼“改刻大字”。苏轼是欧阳修的学生,欣然同意。从此,醉翁亭便伴随着“欧文苏字”而名扬天下。
游完醉翁亭,踏上琅琊古道,均为青石铺成,由低渐高,曲折幽深。左有深秀湖,蜿蜒直上,则到达琅琊寺。原正门内曾有一副对联:“古寺犹存明季石,山门尚有建康砖。”如今,许多唐碑、宋刻、古砖依然可见。大雄宝殿西侧向南有祗园,建有翠微亭,亭后摩崖石刻众多,笔力苍劲,气势磅礴。
至此感叹,琅琊山山不在高,有亭、有碑刻则名。据查,整个琅琊山区,自唐代至民国初年,各类碑记及摩崖石刻,计达300多方,其中唐代摩崖石刻7处,其余均为宋代和明代所刻。这唐代7块摩崖石刻,其中3块是五言诗,4块题刻,在江淮地区不可多见。
再想《醉翁亭记》中“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之句——蔚然,层山叠嶂,乃山林自然之貌;深秀,实乃深厚的人文底蕴也。寒流疏影,翠积清香,一个醉翁亭,让后人凭吊而发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