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从小抓起,文明城市才能不断延续。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进程中,四川省成都市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在关乎未成年人成长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上下功夫,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孩子们快乐成长。
素质养成
核心价值观成风化人
自2010年以来,成都连续在全市深入开展美德少年评选活动。 “奔跑女孩” 路玉婷,阳光向上的董文英,勤俭节约的吴宗晟,助人为乐的程麟越,诚实守信的张瑾暄……一个个暖人心怀的“美德少年”故事在孩子们口中相传,让孩子们学有榜样,行有标杆。
读四年级的陈昶祺,是成都市高新区益州小学“多多益善”加油站的一名售货员。这所学校每个孩子都有一本《志愿者护照》,分年级学习《小富翁 大财智》校本教材,以“益小银杏币”和“志愿者护照”为支撑,让孩子们从小学会理财、学会生存、学会做人。郫县唐元小学开设《我当小律师》儿童普法课,龙江路小学打造“新三好”评价体系……一校一特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孩子们素质养成中。
此外,社区“巴菲特儿童跳蚤市场”极大地满足了未成年人在社区参与社会沟通和交流的需要,孩子们在交换中体会勤俭节约、培养诚信品质、尊重劳动成果。成都还利用重要时间节点,挖掘节日文化内涵,开展祭英烈、学习和争做美德少年、向国旗敬礼等主题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进宣传栏、进公益广告。
浸润心灵
优秀传统注入文化自信
2008年底,成都在全市中小学校启动了以“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优秀文化”为主题的经典诵读教育活动,围绕“孝敬、友善、节俭、诚信”等主题,以阅读、朗诵、书写、舞台表演等活动形式,每年开展经典诵读活动,1000余所学校、110多万名学生参与其中,引导全市孩子熟悉经典、亲近经典。
同时,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纪念日蕴含的文化内涵,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了“节日小报”创评系列活动,将书法、国画、篆刻、儿歌、剪纸、武术、民族舞蹈等融入“节日小报”创作的各个环节;将太极、空竹、剪纸和川剧艺术等100余项非遗项目带进校园。40余场以蜀绣、皮影戏、面塑、绳编为主要课程的非遗小传人活动还在继续,全年12场以古琴文化为载体,融入诗词歌赋的“七弦·吟诵”进校园活动引人注目,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在这场传统文化教育的盛宴中体味文化自信。
搭建载体
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形成合力
家庭、社会、学校是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三股重要力量。成都广泛调集整合社会资源,把这三股力量编织成网,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了优质的教育环境,为孩子们的快乐成长注入不竭动力。
龙江路小学的“新三好”评价体系,华阳中学的“四情”“十心”教育,龙泉驿区实验小学的文明礼仪月……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示范校打造,到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不难看出成都在塑造校园文化系统上作出的努力。
同时,成都积极拓展校外空间,在城市开展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寒暑假系列活动和示范基地公益实践活动,在乡村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实现郊区(市)县乡镇(街道)全覆盖……一项项举措,不断丰富着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除此之外,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点)、社区家长学校以及中小学家长学校覆盖性建设已经进入新时段,以市、县(区、市)两级联动的未成年人心理成长中心把目光投到孩子心理健康,238个农村留守儿童“寸草心”家园村级服务站在关心服务留守儿童。
这些阵地,正是成都落实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的有效载体,也是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支撑。
延续文明
多方参与共护源头活水
一直以来,成都都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量化成各项指标,部门联合、上下联动、多方参与,围绕孩子们成长成才,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关爱。
现在的成都,校园周边200米,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台球厅等娱乐性场所不见踪影,三无食品、无证摊点、恐怖迷信低俗物品销声匿迹;杜甫草堂博物馆,一个个小小讲解员活跃在游客间,提供义务讲解,传播草堂文化;武侯祠博物馆、金沙博物馆等一大批公益性文化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接纳未成年人,并发挥创造性,设计开发精品活动吸引孩子们参加;邛崃,年轻的80后母亲李晓黎发起的“我在深山有远亲”公益互助活动得到广泛响应;学生430、名师一堂课、快乐阅读·农村孩子梦想书架计划等未成年人守护项目不断涌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担当价值引领,文明校园创建播下文明种子,美德少年活动树立身边榜样,传统文化传承民族自信,乡村学校少年宫、心理成长中心等载体放飞心灵……幸福的花儿在成都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的阳光雨露下鲜美绽放,为家庭带来希望,为未来酝酿色彩。 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