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笋塘”地名中读孝道
周庆(四川)
       “高笋塘”本四川省成都市一地名,它地处成都市金牛区,北临驷马桥,南望梁家巷,是扼守古蜀出川连接陕西的必经之道。那么“高笋塘”这一地名又怎么与孝道联系在了一起呢?这还得从民间流传的一则故事说起。
  出生于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的唐代诗人崔沔幼时家居成都,八岁时父亲去逝,从此和母亲相依为命。十三岁时,母亲得了眼病,为了给母亲治疗,他变卖了家产,到处为母求医问药,但还是没能治好母亲的眼病。就这样,小小年纪的崔沔支撑起了整个家,且把母亲伺候得好好的。《德育古鉴》“孝顺篇”将其孝道故事收入其中,文载:沔“躬身奉养,不脱冠带者三十年。温清适时,每美景良辰,必扶持游宴,笑谈陈说于前,母忘其苦也。”意思是说,侍候母亲这些事都由崔沔亲历亲为,他侍奉在母亲左右三十年睡觉都不曾宽衣脱帽,母亲夜里唤他时,是随唤随到。春暖花开、秋高气爽的时节,每遇鸟语花香时,他都会搀扶着母亲外出游玩觅食佳肴,并常常寻些笑话美言说于母亲面前,逗母亲开心,好让她忘却烦恼与疾苦。
  崔沔的家门口有一个水塘,塘边是一条弯弯的小路,住在这里的人每天都从这里经过。一天晚上,母子俩正在吃饭,忽然听见门外有嘈杂的喊声,崔沔急忙跑出去一看,原来,刚才一个小孩摸黑从塘边走过,一不小心掉到水里去了,幸好救得及时才捡了条命。
  回到屋里,母亲忽然对崔沔说:“沔儿,你明天在屋门前挂一盏灯笼嘛!这里路窄,晚上又黑,人家从这里过很不方便,照起灯笼就不会掉到水里头了。”见崔沔担心用油要多花钱,母亲说:“我们节约点就行了”。
  崔沔是个孝子,当即就依了母亲的意思。第二天,天刚黑的时候,他就在屋门口挂起了一盏灯笼。大家都很感动,知道崔沔家里穷,各家便自愿拿出一点油送来。从此再也没有人掉到水里了。
  崔沔一边种菜糊口,一边发奋读书,后来终于考上了进士。他念念不忘母亲,经常陪着母亲。一天,他们去馆子里吃饭,崔沔夹了菜给母亲吃,母亲问是何菜,崔沔说这是高笋,母亲便说:“高笋好吃,细滑爽口”。
  或许母亲只是随口一说,但为了让母亲时常能吃到高笋,崔沔还请人在家门前挖塘种植高笋,并在周围栽上果树。
  再后来,崔沔官也越做越大,但他始终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情。母亲去世了,崔沔很伤感,他回到自己简陋的家里为母守孝。塘里遍种高笋,每一年清明时他总不忘给母亲送上一份,而那白玉般的高笋承载着的正是崔沔的拳拳孝心。为了纪念这份孝心,后人就把这地方取名为高笋塘。
  一地儿,一名儿,一故事,一感动!真为成都有这样的历史文化积淀而骄傲,更要为崔沔的孝行鼓与呼,他能进《德育古鉴》实为当之无愧!崔沔之孝,不仅体现在他从行动上、物质上赡养母亲,同时也体现在他从精神上、感情上关心母亲,更体现在他能帮助母亲实现善念,并与母亲一起积德行善。他们所践行的“孝行”“善念”,都是中国传统的美德,也是我们应当传承弘扬的。
当前:B3(2017年01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