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何值得我们频频回眸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第十一中学 余思龙
       陶行知,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坚信唯有爱才能教育好孩子,主张“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所谓会变小孩子,我的理解就是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孩子的心灵’——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兴趣去探索,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
       陶行知的教学主张
       陶行知主动放弃舒适的生活和大城市的有利条件而去走乡村教育的道路,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学主张。
       “生活即教育”  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
       “社会即学校” 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他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很多劳苦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接受的教育。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这样呢,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以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就如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任意翱翔。
       “教学做合一” 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用陶行知的话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陶行知对中国教育的贡献
       陶行知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对中国教育事业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来自教育实践和实验,符合中国的国情,是在反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解释了生活和教育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认为人类生活缺少了教育,社会就会停滞不前,教育脱离了社会生活,必然阻碍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教育了人,教育就提高了生活。
       我国教育史上提倡“为劳苦大众办学,为劳苦大众服务”、把师范教育办到乡村的教育家。他开展了平民教育、乡村教育、科学教育、国难教育、抗战教育、民主教育的教育实践,创办了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师范学校。他认识到,必须用知识和科学唤起农民才能改造中国。
       培养了一批具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教师 。他要求教师足迹能到的地方,一年能使学校气象生动,二年能使社会信仰教育,三年能使科学农业著效,四年能使人人自治,五年能使活的教育普及,十年能使荒山成林,废人生利。他要求老师运用整个心去爱人民、爱儿童,把自己整个的心奉献给教育事业。
       积极推行普及教育。他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要富强,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一定要普及教育。普及教育的内容为识字和文化教育、科学教育、爱国教育、民主教育、民权教育。
 倡导终身教育。陶行知认为人的一生都需要受教育,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他不仅重视早期教育幼儿教育,第一个提出废除打骂教育主张,用民主的方法教育儿童;第一个反对过分的考试制度,提出激发儿童的创造力,更关注成人的教育。
       争做新时代的“陶子”
       频频回眸陶行知,只为借鉴他的教育智慧。
       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以德立教,“爱满天下”。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学习他的教育思想,用自己的言行学陶、研陶、用陶,争做新时代的“陶子”。
当前:三版(2017年01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