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个创意“压岁年”
赵烨
关于春节听说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一对兄弟,哥哥在政府机关工作,弟弟在国有企业谋职,大年初一聚在一起,自然少不了给对方的孩子“压岁钱”。哥哥出手挺大方,将几张百元大钞递到了侄女手里,弟弟却犯了难:自己只带了一百元,又不好把哥哥的钱再原封不动地还回去。思来想去,最后给了侄子一百元。未曾想,此举却招来哥哥一家一整天的横眉冷眼。不仅如此,哥哥还有意无意语带讥讽,说什么“穷生奸计富长良心”等语,弄得弟弟还没吃完饭便拂袖而去,好端端的一个年硬是过得不欢而散。
笔者以为,给“压岁钱”并非换名片,你给一张我也给一张,作为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礼仪,它的存在自然有其合理之处。但是,倘若将其一味地物化并升值,甚至不惜作为一种“交际”“致富”的途径,那可就与设置这一传统习俗的初衷南辕北辙,不仅会破坏亲朋好友间的交情,更有可能对自己的孩子产生误导和不良影响。
春节年年过,“压岁钱”年年给,但怎么过、怎么给,却能够从中折射出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来。传统的“压岁钱”虽然沿袭几千年,但现在看来,未免有落俗套之嫌,对孩子潜移默化产生的一些不良影响,也委实不可小视。唯有给出特色、给出新意,才是上上之举——几句殷切诚恳的“压岁言”,一摞厚重隽永的“压岁书”,都不失为匠心独具、富有内涵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