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归族”呼唤返璞归真的年文化
刘克梅
       回家过年是我们多年来的传统文化,随着春节的临近,回家的“集结号”已经吹响。很多人渴望回家过年,却被各种“怕”困扰,得了传说中的“恐归症”。近年来社会上的“恐归族”一年比一年多,针对1840名参与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7.2%的人表示身边存在“恐归族”,其中20.6%的人发现身边这样的人“很多”;41.1%的人认为自己就是“恐归族”。 “恐归族”有三怕:一怕,家长式盘问。二怕,“逆文化冲击”。三怕,一事无成之“殇”。
       大过年的,本该欢天喜地,一片祥和,可不少人,还是陷入了“恐归族”的行列:比收入,比地位,比事业成功,比压岁钱的多少等等。让所谓的过年,成了炫耀的舞台、攀比的道具。以致于一些人因为收入不高、地位不高,而恐惧回家。实在误解了温馨、朴素的年文化。
传统的春节文化之所以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且成了世界性节日,外在的热闹和程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总能在过年中感受到巨大的精神收获、道德进步、价值提升:敬畏宗族、脱旧穿新、祈福纳祥、祈安道福、相互守望、宽容博爱、注重沟通、回归纯朴等等。
       因此,对于每一位回乡的人,人们期待和看重的,绝对不是庸俗化、物质化的衣锦还乡、地位辉煌,而是发自内心的思念、盼望、诉说衷肠、情感沟通。哪怕事业发展不够顺利,收入不够丰厚,家乡和家乡人仍会热情悦纳,用简单的乡音、淳朴的乡情、温馨的乡韵化解游子内心的郁闷,安定游子漂泊的心。而每一位归乡的人得到的是情绪上的整理、情感上的升华和精神境界的提升。这,才是过年的终极内涵:涵养身心,留住亲情。
       比如这些家人的肺腑之言: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镇花鸡坡村一组82岁的老人黄文英站在屋后山坡,想对儿子说,“过年了,能回来就回来,不能回来就算了,我在家很好,不必牵挂。”山西省阳曲县杨兴村的庞志同和王绿仙在家里蒸包子,他们对在天津读书的儿子庞文陶说,“陶陶,赶快回家吧,妈妈给你蒸了大包子,是你最爱吃的豆沙馅儿。”河南省温县北冷乡西南冷村的康成功和老伴闫金花想对在广东打工的儿子康海生说,“新年到了,盼着你们一家平平安安回家过年,我们给孙子们添置了新衣,还准备了压岁钱。”家人对远方的孩子望眼欲穿,根本不在乎是否赚钱、有无发达!只有饱满的爱。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回家过年呢?
       “恐归族”们应该多倡导返璞归真的年文化:能够获得物质成功当然好;得不到物质成功,努力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人,在注重物质成功的同时,也多进行道德的升华、精神的雕琢;在注重物质创富的同时,也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让过年过得精彩,过得热闹,过出韵味和真情。给家庭和社会释放出更多幸福的内涵,这才是更有意义和价值的过年。
当前:B4(2017年01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