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
        新闻提示: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公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这样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还是第一次。中共中央宣传部负责同志就《意见》的有关问题,回答了新华社记者提问。本报编辑整合部分内容予以刊出,以飨读者。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有抓手、发展有路径,取得实际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包含了传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明确了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任务,为制定《意见》提供了理论指导和重要遵循。各地区各相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推进,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启动实施了一些重点项目,积累了实践经验,为《意见》制定打下了良好基础。2014年以来,中央宣传部会同有关部委,深入调研、充分酝酿、反复修改、起草制定。《意见》制定过程中,吸收了大量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听取了文化名家、两院院士、学部委员,以及教育、文化、文物、城乡建设、旅游、体育工作者和各界基层群众的意见建议,使《意见》制定更具广泛代表性和社会共识度。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贯彻落实,也同各地区各部门的工作实际紧密相关,与社会生产生活、人民群众日常行为密切相连。因此,在制定《意见》之初,就考虑虚实结合、宏观论述与具体项目相统一,既提出原则要求,阐明从总体上需要把握的重要问题,又提出具体任务举措,设计实施一系列具有引领性的重点项目。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政策扶持,加强文化法治环境建设,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协同推进、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新格局,整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在《意见》制定过程中,各部门已经着手推进了一些重点项目,产生了良好反响。《意见》印发之后,还将继续做好已有项目的推进和新设项目的启动,更好地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有抓手、发展有路径,取得实际成效。
        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意见》分四个方面内容共18条,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讲明了为什么传承发展、传承发展什么、怎样传承发展的问题。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指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针。《意见》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坚持“两创”方针,关键是把握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的关系,主要看能不能解决今天中国的问题,能不能回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能不能转化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有益精神财富。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之成为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文化,有利于助推社会发展的文化,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文化。
        《意见》阐明我们党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作用的认识,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以及一些值得注意的重大问题等,从而为传承发展提供根本方向和重要遵循。《意见》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要内容、把握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把握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借鉴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关系几个需要重点把握的问题。
        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
        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全方位融入国民教育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与人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才能有长久生命力,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为此,《意见》强调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并提出了一系列相关重点任务和措施,如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加强国民礼仪教育,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实施传统戏曲振兴工程、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工程、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将传统文化标志性元素纳入城镇化建设、城市规划设计、城市公共空间,加强对传统历法、节气、生肖和饮食、医药等的研究阐释、活态利用,实施中华节庆礼仪服装服饰计划,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传统体育,培育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传统休闲文化,支持中华医药、中华烹饪、中华武术、中华典籍、中国文物、中国园林、中国节日等代表性项目走出去,积极宣传推介戏曲、民乐、书法、国画等。通过这些有力措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转化为不可或缺的日常组成部分,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在全社会形成参与守护、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环境。 (据新华社)
当前:A2(2017年02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