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可做 人人可为 处处可及
“互联网+”公益:“云”聚爱心的力量
本报记者 赵 青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公益在我国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互联网+”公益通过多地、多点、多项目的连接,使传统的公益形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大家发现做公益原来这么简单:足不出户就能发起网络众筹;每天走路的“步数”也可以捐献出来做公益;公益网店让大家可以在做善事的同时挑选到自己喜爱的公益商品……
但同时,互联网公益又存在着诸多问题,信息造假、直播作秀、捐赠人财产被窃……公众难免对这种新兴的公益形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信任感。公益遇上互联网,究竟会“云”聚起怎样的力量?又该如何呵护公众的爱心,让互联网公益更快更健康地发展?近日,本报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一呼百应”的公益新模式
“‘云’的力量很强大。” 成都云公益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傅艳对记者说,“我们希望把散布在各个角落的力量,通过新媒体的手段‘云’聚过来,联合行动,共同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云公益是在互联网、微博、手机等共享基础平台从事公益活动的理念和方法,是“云计算”理念在公益界的延伸和发展。成都云公益发展促进会于2013年2月26日在成都市民政局正式注册登记,是成都市公益组织的联合体,是成都公益界的“新苗”。虽然成立的时间不久,但成都云公益发展促进会却取得了非常亮眼的成绩,并成为“互联网+公益”时代的“众筹专家”。截至2016年10月,成都云公益发展促进会协同300多家志愿服务组织联合发起400多个公益项目,帮助数千名困难群众,联合筹款2000多万元,参与爱心捐款的志愿者人次达60多万,其中精准扶贫项目超过1000万元。
“虽然在项目的具体实施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和困难,但是我们所取得的成绩让我们有了继续前行的动力。我们也欢迎更多的公益组织加入我们。”傅艳说。
如今,各式各样的互联网公益形式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募捐、公益众筹、社交圈筹款等公益新模式,常常以“一呼百应”的方式迅速筹集到善款。在今年1月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一项数据格外引人注目:截至2016年12月,有32.5%的中国网民通过互联网进行过慈善行为,用户规模达到2.38亿。
人人都是公益家
“你有参与过互联网公益么?”面对记者在街头的随机采访,许多被采访者尤其是年轻人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少则几元钱、几件衣服、几本书,多则几百上千元……积少成多,互联网公益“云”聚起的爱心力量不容小觑。
在刚过去的春节,湖北罗田县沙塘角村的一群留守儿童收获了意外的惊喜——装满文娱用品和保暖物资的大“红包”。同一时刻,贫困地区的空巢老人、大山深处的失学儿童、扎根大漠的治沙青年……遍布全国几十个省份的不同人群,都收到了不同的“红包”。这些跨越千山万水而来的“红包”,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爱心网友的善意。在腾讯公益网络募捐平台发起的春节“公益红包”项目中,截至2月13日,已有逾230万网友参与“传福”活动,捐出超过300万元的善款。腾讯公益负责人表示,这些善款正陆续匹配到不同的公益项目。
“互联网公益的出现,改变了整个公益行业的生态。过去人们一般认为,公益慈善离普通百姓很远,各个基金会的主要捐赠也大都来源于大企业、大慈善家。而现在,人人都可以参与公益,人人都可以成为受益者。”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秘书长胡广华说。
但是,事物总有两面性。正如之前“罗一笑事件”所引发的风波一样,互联网公益也面临着许多考验。2016年3月,18岁白血病女孩黄绮雯向微信公众号“白血病公益救助会”求助,对方利用她的信息发文筹款后却将大部分善款卷走。事后调查发现,该“救助会”实为一家空壳公司。2016年11月,网友曝光了一段“揭秘大凉山公益作假”的视频,两名男子安排凉山州某村村民站成两排,随后直播给村民发钱,直播结束后,又从村民手中把钱拿回来,以此来骗取粉丝的打赏……
多方监管共谋良性发展
互联网公益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传递的是温暖和社会正能量,不能让一些不法分子借此敛财,让“伪公益”伤了爱心人士参与互联网公益的热情。
针对网络公益目前存在的问题,应该从哪些方面加强监管?在胡广华看来,公益透明度决定了我国公益的发展速度。大家关注和参与公益项目,不仅让筹款变得简单快速,而且他们对善款流向及执行情况的关注,对提升基金会的透明度、公信力、专业化也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将促进整个公益行业的良性发展。也有专家认为,相关部门应对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进行随机检查,同时进一步发动社会监督,建立公众投诉举报邮箱,通过多方监管,确保公益事业在阳光下运作,共谋互联网公益良性发展之路。
2016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正式施行。作为我国慈善制度建设的第一部基础性、综合性法律,慈善法的出台和实施开启了我国慈善公益事业的新局面。慈善法明确,通过互联网公开募捐,应在民政部门统一或指定的平台发布信息。之后,民政部公布了包括腾讯公益、中国慈善信息平台等在内的首批13家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提升公众对网络募捐的信任。民政部还要求各个平台做好改造升级工作,在显著位置作出相应公开承诺,并自觉接受后续动态管理、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保障和维护互联网募捐平台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