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息“抄袭”示弱的是整个社会诚信
袁 矛
  近日,央视新闻频道报道了11名作家联合起诉《锦绣未央》作者秦简涉嫌抄袭一事,将“抄袭”再一次拉回公众的聚焦点。与此同时,近期热播的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也同样因原著小说涉嫌抄袭而引发大量争议。实际上,近年多部热剧如《甄嬛传》《花千骨》等原著小说都曾被指具有抄袭嫌疑。
  为什么这么多涉嫌抄袭甚至已经明确是抄袭的作品,会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进入主流文化产业?抄袭风气从何而来?
  抄袭算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中国类似的抄袭问题很多,单就文学作品抄袭来说就有许多例子。2006年5月,庄羽告郭敬明作品《梦里花落知多少》抄袭她的《圈里圈外》一案被判胜诉,法院要求郭敬明赔偿庄羽20万元并公开向庄羽赔礼道歉。2015年4月,琼瑶就《宫锁连城》抄袭《梅花烙》一事正式起诉于正侵权并获得胜诉。虽然“抄袭”已成定论,但这些抄袭者却拒不道歉,并且他们的作品多次改版发行,担纲编剧的新电视剧也依然在陆续筹拍。那么,究竟是谁在姑息这些抄袭者?
  2015年,时隔多年后当事者在一档访谈类节目中回应了当年的抄袭案,当时有媒体就此事给出的报道竟然是“某某霸气回应‘抄袭门’”。这样的报道传递的是这样一种信息:只要你成功了,你所有劣迹斑斑的过往都可以变成励志史,对自己的恶行引以为傲,在这个时代被称作“霸气”。一个人之后的成功能粉饰他曾经的过错?某些媒体错误价值取向的传输毫无疑问拉低了正确批判抄袭行为的底线,无形中助长了抄袭的风气。另一方面,无道德取向的资本大量涌入文化产业,抄袭作品所谓的话题性竟然被看作是知名度营销推广的捷径,从而获得投资方青睐。正是有了这些资本的认同、热捧,抄袭者们也更加肆意起来。
  然而一个让人痛心的事实是,在这个用利益驱动着的市场中,抄袭者理直气壮甚至耀武扬威的现状的最大因素,是广大普通受众群体。随手翻翻微博上关于抄袭新闻下的评论,仍有不少人在为抄袭者“洗白”,甚至发出“抄袭能红也是本事”的言论;而被侵权后想讨回自己权益的原作者们,却被抄袭者的粉丝冠上“羡慕嫉妒恨”的罪名。也有些人认为抄袭不过是道德上的小污点没必要上纲上线,以看客心理袖手旁观。当然,不可否认,更多人对抄袭报以不齿,可惜时过境迁后,大多数人选择了沉默,而每一份沉默都是对抄袭者的纵容。抄袭者被姑息,示弱的是整个社会诚信与文明。
  欣慰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开始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不断修订到《关于加强网络文学作品版权管理的通知》的发布,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也在一步步加强。
  原创才是文学与艺术的根基,为了文艺作品的百花齐放,作为万千受众中的一员,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发出自己的声音,对抄袭作品及其衍生品大声说不,让抄袭成为抄袭者耻于见人并且永远无法抹去的符号,让文艺工作者在诚信的空间下创作出更多的精彩来。
当前:A1(2017年02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