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点自治”巧解城市顽疾
安徽省宣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创新举措
刘畅
罚款不管用,道理说不通。一直以来,城管与流动摊贩之间的“猫鼠博弈”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陷入了越治越堵的怪圈。
既然谁都管不好,为啥不让摊贩自己管?自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安徽省宣城市推行摊点群“自治管理”的创新型模式,坚持“堵疏结合、便民利民”的方针,以“摆摊人”管“摆摊人”的方法,配套出台了《宣城市市区流动摊点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制度。此举推行以来,有效地化解了矛盾,取得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从“被管”到“自管”
在市拱极路上的市三中门前摊点群,商贩方爱珍正戴着口罩和顾客热情交流。做了20年商贩的她,怎么也不会想到,如今她不仅能和城管和谐相处,自己还担任了整个摊点群的副摊群长。
“由于流动摊贩的自身特点,我们设置了集中摊点群,让流动摊贩有个‘家’。但有的摊贩就算进了摊点群,却仍然超范围经营,随地乱扔垃圾、乱披乱挂的现象屡禁不止。”市城管局工作人员王志祥告诉笔者,既然大家都管不好,不如调动摊贩的积极性,转换“管”和“被管”的角色,让摊贩们自己管自己。
去年以来,在市城管局的牵头下,市区34个摊点群开始实行行政管理和自治管理相结合的模式。摊点群在该局市容支队指导下成立自治组织,按照城市管理相关规章标准和自治公约开展经营活动。自治公约规定了经营户的责任义务,同时实行考核淘汰机制,由管理部门和群内经营户共同投票评定,对不符合管理标准和要求的摊点实行退出机制,以此来规范自治管理行为,提升摊贩的自律意识。
为了方便自治工作开展,每个摊点群还通过民主推选产生了摊群长、副摊群长。方爱珍就是通过投票当上了副摊群长。起初,她认为摊贩之间有竞争,难免有矛盾,会得罪人,但一年下来,摊贩们约定不守规矩的商户会通过投票“踢”出摊点群。“哪个摊贩不想留在能遮风挡雨的摊点群?”方爱珍说,自己管自己后,做小生意的摊贩们腰杆挺起来了,按规范要求摆摊设点,合情合法,不需要东躲西藏。大家几乎都遵守着“人走地净”的约定。
值得一提的是,每月、每季度市城管局还会召开自治管理会议,大家反映意见的渠道更加畅通。
“潮汐式”管理获点赞
2月15日早上7点,笔者在市柏庄小区门口看到,统一制式的6辆流动摊贩车和几个垃圾桶一字排开。购买的市民熙熙攘攘,但都在限定区域,摊贩与行人车辆互不干扰,道路干净整洁。
“这里是临时摊点群,开放时间有严格限定。早上6点至8点30分,晚上9点半到11点半。”城管队员告诉笔者。但在以前,该区域附近的摊贩不仅零散,而且搞得路面很不卫生。根据这样的情况,市城管局针对流动摊贩,实行分区、分时管理。在部分农贸市场建设不足、功能不足的街道和路段,设定临时便民摊点群,探索流动摊贩“潮汐式”管理。
市民卢皖星告诉笔者,在没有分时摊点群前,摆摊子的从早到晚都三三两两分散在路边,占道经营影响交通,甚至让人感觉有些“脏乱差”。但有段时间城管将这些摊贩管“死”了,感觉买东西又很不方便。现在管理方式变“活”了,摊贩实行分时管理,既方便了市民又解决了问题。
王志祥说,“划格子”的“潮汐式”管理,实现了对流动摊贩的人性化管理,这是城管部门探索推进城市管理执法向城市管理服务转变的有效举措。“潮汐式”管理后,整齐规范的分时摊点群内,每个摊位都摆放整齐、秩序井然,比之前吸引了更多的市民。
据了解,为了美化市容环境,方便市民和摊贩,每日还有城管队员、社区志愿者组成文明劝导员,不间断对过往摊贩和居民群众进行文明习惯知识宣传,提升大家的文明意识。
宣城市城管执法局创新工作方式,推行“摊点自治”管理,摸索出了一套堵疏结合长效治理的路子,一举巧解存在了多年的城市“顽疾”。更可贵的是,“摊点自治”不仅是成功的个案,而且也是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