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语境下的现代德育研究
湖州师范学院 木心
        学校教育,德育为先。王荣德教授的《现代德育论》一书突出时代性,以实现中国梦为新语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德育的全过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德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此项研究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关照现实生活,直面网络世界,培育道德智慧,将学生们的成才梦、创业梦、报国梦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有机结合,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于当前的学校德育工作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现代德育要突出学生主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变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是现代德育的内在要求,是学生道德内化的根本保证,反映了现代德育发展的根本趋势。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德育过程实质上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平等交往的过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做出选择判断,控制学生的行为方向,而应充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自愿自主地去选择,去实现,从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德育实践中构建“三主五结合”的新模式: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成才为主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育人与成才相结合,思想教育与人格塑造相结合,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
        现代德育要直面网络世界
        网络世界的形成与发展大大拓展了人类的活动方式与活动空间。信息海量、性质复杂、速度快捷的网络文化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在结构、途径、质量、方法方式等方面,远远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经验、教材信息为主的道德教育。网络社会环境下的青少年是首次掌握教育主动权的一代,是更加自主、自由的一代。德育要直面网络世界,体现学生的内在需求,把他们作为德育的主体。应该加强青少年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强化网络法律法规教育,提供网络心理辅导,开辟网络课程资源,建立德育课程信息网,让网络适时、快速、全面而有的放矢地传输德育内容。同时又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加强网络心理教育,完善网络道德人格。
        现代德育要培育道德智慧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是人以“善”“恶”来评价社会现象、来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而智慧是人们对事物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曾提到关于“智慧”的流行的解释,即:“它使得一个人能干并有远见,能很好地处理他的事务,并对事务专心致志。这是一种善良的天性、心灵的努力和经验相结合的产物。”但丁认为,道德常常可以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从来不能填补道德的缺陷。道德智慧关注外在的道德规范如何在个体身上经历一个心理的发生、发展并内化为个人经验的过程。道德智慧来源于人的生活又高于人的生活,最终仍回到人的生活,使人成为有德性的人。生活实践语境中的人是一种具体、独特和感性的积极存在,是洋溢着生命情思、脉动着智慧心率的特色化主体,教育应该并且可能达到的境界只能是:不仅要使每个学生趋近传统意义上专业领域的“成才”,更应获得和谐完整内涵的“成人”;不仅要使之完成生物学层次上的“成人”,更要达成凸显个人独特本质的“成己”。
当前:A3(2017年02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