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词大会”走进“诗词”

       春节期间,一档没有明星参与、没有太多宣传的节目,在不少年轻人,尤其是“00后”中引起了热烈反响。这档节目就是《中国诗词大会》。
  从2016年第一季开播开始,《中国诗词大会》就以其典雅韵律的诗词和生动丰富的题目得到了观众的认同和欣赏。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延续“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节目宗旨,将古典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做到了炉火纯青。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古典诗词伴随着我们的成长,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着我们的情操。
  孩提时,父母一字一句教导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让我们明白了一粥一饭亦来之不易。学童时,老师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督促我们努力学习。人到中年,忆起从前“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心中已再无愁绪。年迈时,仍怀有“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的赤子之心。
  本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是年仅16岁的高中生武亦姝。其实,在本次大会上,像武亦姝这样的“00后”还有很多——
  13岁的初一学生叶飞,擅长用文言文写作,小小年纪就有不俗的诗词才华;上海初一学生侯尤雯,2岁开始读诗,曾获上海市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一等奖,是本届诗词大会从百人团刷入挑战赛的最小年龄选手;高二女生姜闻页不仅有着深厚的古诗词底蕴和淡定的台风,还是一位获得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的理科学霸;8岁的冯子一还会为自己答不上题而默默抹泪……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中国古诗词韵律齐整,用语凝练,有音乐性又给人留下想象空间,是为“天然美”,常读常背古诗词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语感和美感。此外,中国古诗词还具有“内涵美”,体现在情感充沛,具有人格力量。
  尽管目前大部分人学习古诗词还是基于实用主义,但随着中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比重的增加,教师也更多地阐释诗词的美妙之处,从艺术和情感两方面讲明其美在何处、妙在何处,引导学生自然地、自发地体会诗词中的温暖和情意。
  在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语文老师贺春秋看来,诗词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抄背默释,确实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因此学校正在探索将诗词透露的传统文化知识串联起来。“比如诗词大会上有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出自于刘禹锡的《乌衣巷》,也是课本上有的,虽然要求仅是吟诵,但我们会为孩子讲解其中的魏晋氏族制度,读诗讲史,把古诗词变成一个个小故事,孩子们一下子就理解并且熟记了这首名诗。”
  公众关注《中国诗词大会》,其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传统文化教育需进一步切合时代,精心选择内容,并利用现代传媒方式进行传播。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增设具有“一对一”对抗性的“飞花令”环节。“飞花令” 是古时候人们经常玩一种“行酒令”的游戏。节目每场比赛的“飞花令”环节,关键字不再仅用“花”字,而是增加了“云”“春”“月”“夜”等诗词中的高频字,在两位选手轮流行令的赛制下,诗句储备量和临场反应、心理素质都是考察的重点。
  选手们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但节目的魅力绝不仅限于此。王立群、蒙曼、郦波和康震四位点评嘉宾,用精准独到的视角,为现场和观众解读诗词背后的故事。节目组选择的经典诗词,也大多和典故相关,这也给了四位嘉宾更大的发挥空间。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群盛赞“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用了十个名词,却成对偶句,并且和《商山早行》十分契合,非常难得。
  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蒙曼在讲解“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时提到对于宋朝的看法,不应把宋朝想成“青瓷或茶叶的范儿”,从宋朝妇女头上的装饰,可以看出这个朝代是“非常大胆泼辣”的。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郦波就对诗人宋之问进行了辩证评判,“他的一个外甥叫刘希夷写了《代悲白头翁》写得非常好,其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成为名句,就想窃为己用,外甥不同意,宋之问就用麻袋装土,把外甥害死埋掉。尽管宋之问的诗歌‘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得很好,但是人品不足道。”
  北师大教授康震解读讲到辛弃疾的“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时,即兴发挥:“辛弃疾的心情,就像歌曲《悟空》唱的‘我要这铁棒有何用’,怀才不遇。”
  与上一季《中国诗词大会》局限于唐诗、宋词相比,本季入选节目的诗词从诗歌的缘起《诗经》开始,包括了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明清诗词,一直延续到毛泽东诗词,时间跨度达数千年,涵盖了中国文学史。
  观众对于《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捧,也正说明中国人的诗心没有灭,只是需要外界力量来激活。
  诗心今犹在,春风吹又生。
 (本版编辑综合)

当前:B1(2017年02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