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爱心之城!
——广东省广州市137万志愿者奉献3327万小时服务
何道岚 穗文明
文明风尚是一个城市持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一个个感人瞬间,一件件感动故事,在传递着人间真情大爱,温暖着我们的城市。
人人可为、处处可为、时时可为,广州市正驶向建设“志愿之城”的快车道:截至今年1月,注册志愿者总数近137万多人,他们一共奉献3327万小时的服务。此外,社区义工(志愿者)66万多人,平台登记的志愿服务组织达9924个,社区义工队伍近6000支,注册志愿者(义工)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为15%,人均服务时间超过16小时,志愿服务蔚然成风。
互联网时代,广州以“志愿时”系统搭上大数据的直通车,至今全网注册人数已超747万。为了让志愿服务更贴近社会脉搏,广州正酝酿一系列激励举措,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情况有望纳入评优评奖、升学就业等考察评价体系,鼓励各类在校学生多投身志愿服务。
如何让志愿服务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广州的答案是以覆盖全社会的志愿者组织为牵引,壮大队伍,完善专业化运行模式,让广大志愿者在第一线践行与传播社会文明风尚。
注册志愿者
占常住人口15%
在壮大层级化志愿服务队伍方面,广州在社会各界建立志愿服务队伍16000多支,推动组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员志愿服务总队(支队、大队、队和分队)4364支,推动超过2000家社会组织参与志愿服务,全市注册志愿者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达到15%,其中党团员比例达43%,本科以上学历比例占32%,志愿服务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前列。
为打造专业化志愿服务队伍,自2010年以来,广州依托志愿者学院、行业志愿者培训讲堂、基层志愿服务培训课堂等平台,举办志愿者骨干培训班132期,举办各种专业志愿服务培训班56000多场次,培训志愿者超过100多万人次。将扶贫济困、应急救助、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赛会组织等志愿服务的程序方法,作为志愿者业务培训的主要内容,传授服务基层群众的技能技巧,组建成覆盖交通、应急、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环保等20个行业近600支专业志愿服务队伍。
3年里
60.1万人次服务社区
为把社区作为经常性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场所,发挥社区的主导作用和居民的主体作用,让志愿服务站点“背靠社区,面向街头”,广州以150间志愿驿站、179个康园工疗站、168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为支撑,构建社区全覆盖的志愿服务网络,志愿者“上街、入户、进门”,深入居民院落、沿街铺面、企业厂区和商务楼宇提供服务。2013年以来,累计开展主题活动410次,60.1万人次进社区提供服务,贡献超过350万小时志愿时,受惠市民达380万人次。
丰富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既方便居民群众,又让志愿服务成为大众的生活时尚。依托社区志愿服务阵地,广州积极统筹社会力量,从群众日常需求入手,经常性开展卫生保洁、垃圾分类、家电维修、安全巡防、幼儿托管、老人陪伴、文化娱乐等志愿服务活动。2014年至今,全市共开展社区主题志愿服务活动25000余场(次),仅2016年下半年共组织志愿者参与30余万人次,调动市民参与人数超过80万人次。
残障人员、独居老人、贫困学子、留守儿童、街头露宿者等困难群体,以及一线户外工作者、春运返乡人员等特定人群,都需要社会关爱。广州对此提供“菜单式”志愿服务,“邻里守望”“关爱空巢老人”“冬日暖阳”“志愿在康园”“福袋传全城,爱心在广州”“春运直通车,温情在广州”“一起过大年,幸福在广州”等主题活动已成全民熟知的品牌,近200万特定人士得到帮助。以“志愿在康园”项目为例,开创了助残志愿服务O2O模式,121支志愿服务队2.5万名志愿者常年为残疾人士提供特色服务。
互联网+志愿:
747万人入“志愿时”系统
在实现全市志愿服务的资源整合、信息互联和数据共享方面,广州正让志愿服务工作搭上大数据时代的直通车。
广州“志愿时1.0”系统于2011年年底上线。2014年10月迈进“志愿时3.0”时代,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实现志愿服务全生态开放、扁平化运行,通过对接线上线下社会网络,使志愿服务进入百姓的生产消费、工作生活、婚恋交友等方方面面,演变成了首个全国性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公益社交平台。目前,“志愿时”系统(全网)注册人数已超过747万,平台年均发布项目近万个,累计记录服务时间达1亿小时,在志愿服务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今年,广州又积极与全国“志愿云”系统对接,进一步扩展志愿服务的边界。
激励新招:
志愿者纳入升学就业考察体系
广州市将为全市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提供“一条龙、一站式”服务,筹划出台《广州市志愿服务激励指南》,并推动组建“爱心企业联盟”,推出广州志愿者卡,将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情况纳入评优评奖、升学就业等考察评价体系,鼓励各类在校学生多投身志愿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