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鲜肉”别恃宠而骄
        围绕“小鲜肉”的批评之声,自其得名之日起便不绝于耳。然而,像在今年“两会”内外,代表委员们纷纷聚焦“小鲜肉”话题,并引发线上线下持续热议,值得深思。高片酬、耍大牌、不敬业等是“小鲜肉”遭遇集体诟病的原因。然而,论及“影视行业的‘鲜肉’之困是谁之过?”则应由共谋的明星、粉丝、产业、大数据等一并承担。
  面对“互联网+”时代急剧变动的文化消费市场,影视行业一些短视者在唯票房、唯收视率、唯点击量论的驱使下,陷入被粉丝意志裹挟的价值悖谬中,视“小鲜肉”为赚取快钱的法宝。但是,市场的纵容、资本的绑架、粉丝的狂热都不能成为“小鲜肉”道德失范、价值观错位、突破认知底线的借口,影视圈更不应成为“小鲜肉”们的作秀场。
  出题容易,破题难。破解“小鲜肉”之困,内外兼修是关键。“鲜肉”们恃宠而骄的行为背后,蕴藏着我国影视产业发展中诸多亟待解决的结构性难题。首先,由于影视评价机制的不健全,制片方习惯以票房、收视率作为考量作品成败的唯一标尺。一些高度依赖粉丝贡献的“鲜肉”作品,即便口碑不济,也依旧能满足制片方的逐利考量。所以,要改变这种恶性循环,就应该在“互联网+”时代重新细化影视评价标准,从艺术本体、产业效能、社会贡献等多方面重新制定影视评价细则,建构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公正的综合评价体系。其次,目前中国影视产业的盈利模式较为单一,对本土市场过度依赖,国际市场拓展不足,也助长了“鲜肉”作品的霸屏现象。这就需要影视从业者打破过度依赖人气明星、粉丝经济的内销型壁垒,通过要素创新、价值创造、渠道拓展,构建风险共担的复合型产业盈利模式。最后,还要利用好互联网大数据这个利器,通过周密调研、数据分析、模型建立,对观众进行文化水平、观影特点、类型需求的缜密细分,合理分配影视资源,制作品质精良、艺术精湛的多样文化产品,在全球化的视野中打开中国影视产业链新的消费增长极,才能真正跳出“小鲜肉”和粉丝影视剧的魔咒,开创健康有序、繁荣发展的产业新路。
  此外,“小鲜肉”亟须提升艺德修为,重塑职业价值观。“小鲜肉”之“鲜”,贵在保鲜,重在长鲜。要“鲜肉们”改掉耍大牌、演技差、不敬业等毛病,必须落实到提升演员艺德修为与重塑职业价值观两个方面。而演员最大的价值在于塑造角色,通过人物形象与观众进行情感交流。生活是演员汲取艺术灵感的土壤,潜心钻研、用心揣摩是角色塑造的核心,生动传神的表演是进行情感交流的关键。“小鲜肉”只有摆脱铜臭气、逐利心,重塑“戏比天大”的职业观,以高尚的艺术修为、良好的社会形象,奉献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影视作品,才能在市场的淘洗中保持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王鹏
当前:A3(2017年04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