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陈德平,1963年7月生,男,汉族,大学本科。现任资阳市精神病医院(资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院长,四川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2012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评为全国民政系统先进工作者,2013年被评为全国民政行业首批领军人才,2015年6月,被四川省委授予“践行‘三严三实’优秀党员领导干部”荣誉称号。

图为陈德平(左一)询问病员康复情况。 魏成琼 摄
“10年多来,医院日均住院床位日增长了近6倍,业务收入增加了15倍,固定资产增加了近10倍,职工平均年收入增长了3倍多,成为全国民政医院唯一的三级甲等医院。”这是资阳市委向省委组织部呈报的“四川省践行‘三严三实’优秀党员领导干部推荐审批表”上的评价。
“推荐审批表”上的主人公,就是资阳市精神病医院院长陈德平。
“组织的信任就是责任”
曾被资阳市评为首届乡镇“十佳优秀党委书记”的陈德平,2004年被组织上任命为资阳市精神病医院院长。
3月28日,记者在资阳市精神病医院采访时,不少医务人员向记者描述了10多年前,陈德平上任之初医院的实际情况——
医院资金短缺、房屋破旧、设备老化、人才奇缺、人心不齐、医院经营萧条、发展滞后、职工收入低、悲观情绪泛滥、忧心忡忡、职工既希望改革又惧怕改革,改革方案还没有实施,医院上下一片反对声,没有业务的人担心改革会使自己被减员;业务差的人担心改革后基本工资都拿不到,还不如不改,因此联名上书反对改革;有的医务人员带领家属到院长办公室吵闹,甚至威胁恐吓……
“面对此情此景,组织的信任就是责任,责任就是担当,新的岗位带来了新的挑战,我没有放弃改革和推动医院发展的决心。”陈德平向记者坦言。
在冷静分析原因后,陈德平首先从统一班子认识开始,带领班子、中层干部、职工代表远学成都、南充,近学简阳、雁江。参观学习卫生部门的同类医院后,组织大讨论,找原因、找差距,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实施方案,通过推进医院的人事、分配、成本核算、绩效考核、按劳分配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力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第一年改革实践,初见成效,为医院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今,医院得到了迅速地发展,业务量和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医院的日均住院床位日从2004年的220人/日,发展到2016年1500人/日,增长了6.8倍;医院业务收入从2004年的560万元,发展到2016年的1亿元,增加了17.8倍;固定资产从2005年的974万元增加到2016年的1亿元,增加了10.2倍;
医院的改革通过拓展业务,扩大服务范围,增加就业岗位促进了事业的发展,职工人数从2004年的171人,增加到现在的542人,新增就业岗位371个;达到了事业发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职工收入三者之间协调统一、可持续发展、多方共赢的良好状态;医院每三年一个台阶,从没有等级的医院到成功创建为“二级乙等”“二级甲等”、再到“三级乙等”“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成为全省民政医院“唯一的三级甲等”医院;
医院精神文明建设连续10年保持了“省级文明单位”的荣誉。2015年医院的护士团队被资阳市评为“感动资阳人物”。
“我有解救他们的责任”
2006年8月一天,陈德平到安岳调研,看到一位姓张的精神病人,他已被锁在昏暗的屋里多年,赤身裸体、蓬头垢面、目光呆滞、脚上栓着铁链、卷曲在屋角……
这一幕深深地刺痛陈德平的心。
据当地村民讲:“他多次发病,多次发生伤人事故,甚至发病时曾伤人致死,哥哥离家出走,父亲早亡、母亲年老多病,他的生活靠社里人轮流送饭……”
作为一个民政精神病院的院长,陈德平说“我有解救他们的责任”。他动议医院主动开展“解锁”行动,拯救被囚禁的精神病人。
在“解锁”行动中先后解救了被铁链加身、囚禁在黑屋子里的精神病人30多人,并收养在医院里,对他们进行治疗、康复。在国家还没有出台医疗救助政策之前,医院在全省率先开展“惠民助医帮扶活动”“解救关锁精神病人的解锁行动”,出台“贫困血透患者门诊透析费减免“办法。
据有关资料统计,自2005年以来,资阳市精神病医院为上千名贫困家庭精神病患者累计减免医疗费共计2000余万元。
“把流浪汉变成能人”
“陈院长大胆创新,多方筹资,在我们医院周边和资阳临江镇大堰村租用土地、荒山30多公顷,创建精神残疾人康复就业基地,开办对外加工车间、建设养殖基地、种植基地,开办开心农场为爱心人士提供献爱心的平台。”记者在参观精神残疾人康复就业基地时,医院办公室主任魏成琼介绍说,“每年为精神残疾人创造就业岗位300多个。他们一边接受康复治疗,一边劳动就业,基地包吃、包住,每人每月还能挣到300元—800元不等的工资。”
鱼儿水里游,土里蔬菜青,坡上羊儿叫,养殖场里鸡鸭鹅成群……记者看到的是养猪、养鸡、养鸭、养鹅、养羊、养鱼、养兔、种蔬菜、种水果、种花卉,还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情景。
陈德平接受采访时说:“随着医院的发展和民政对象患者的增多,无家可归、有家难回的病人增多,病员滞留医院现象越来越严重,医院负担越来越重,床位周转困难,为了避免他们再次流浪、遗弃、关锁,我们创建了精神残疾人康复就业基地,把一个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变成了如今的养殖能手、种菜高手、缝纫干将、理发能人。”
“用心关爱每一颗特殊心灵,让他们在一个有人照顾、没有歧视、行动自由的环境里享受家的温馨、人的尊严。”在记者的整个采访中,陈德平把这句话前后重复了三遍。
在医院采访时,记者还听到一个动人的故事。2014年的一天,雁江区临江镇吉乐村一组70多岁的老大娘途步10多公里来到基地,看望在基地劳动康复就业的儿子,同时为他送来10元的零花钱,当看到儿子身体健康、衣着整齐、面带笑容,她心里十分高兴。临走时,她怎么也没有想到儿子竟然送给她1000元。当她接过钱时,老泪纵横,一个劲地说:“我的儿子不是‘废人’了……”旁边的工作人员见此情景,也潸然泪下。
为精神残疾人提供医疗、康复、职业培训、就业服务有机结合的职业康复模式,解决了“三无”和贫困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难问题。这种模式的经验,不仅得到业内同行和专家的肯定,还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康复专家作为学术交流资料引用,介绍到国外,佐证了我国精神残疾人康复事业的发展和人权的保护,同时也得到了部、省、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