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成经济发展重要引擎
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这预示着中国推进“全域旅游”的步伐将更加务实、坚定。
从“点上发力”到“遍地开花”
发展全域旅游的核心是要从原来孤立的点向全社会、多领域、综合性的方向迈进,让旅游的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目前,国家旅游局已公布了两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在全域旅游示范区内先行先试国家信息化相关政策,以全域旅游开创旅游发展新格局。
一年多来,国家旅游局围绕全域旅游发布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认定标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验收标准》等多个文件,除此之外,在“十三五”旅游规划文件中也围绕全域旅游开展工作部署,加大了政策扶持的力度。同时,全域旅游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已成为各地发展经济的重要抓手。
除了发展模式的转变,全域旅游时代也带来了管理体制的革新,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2017年两会部长通道谈到的就是“1+3”的综合管理模式。
“1”是指旅游局“升格”成旅游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旅发委”)。目前,全国已有21个省(区、市)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3”是指“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局旅游分局”。国家旅游局与各地工商、交通、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共同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和旅游治安环境。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已设立旅游警察机构87家,旅游工商分局机构43家,旅游巡回法庭机构118家。
此外,国家旅游局还打出组合拳,联合交通运输部、农业部等多个部门,发布了《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等多个文件,有效促进了景区改进服务、提升品质。多措并举、全面发力,全域旅游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从“点上发力”到“遍地开花”的革命。
富民、转型与改革成“法宝”
随着全域旅游概念不断深入人心,旅游业在拓宽发展思路、创新思维模式、激发内生动力方面发挥着全局性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地区通过全域旅游这条路,走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全域旅游究竟是一条什么路呢?
全域旅游是一条富民之路。据统计,2016年,旅游扶贫覆盖到了2.26万个贫困村。“十三五”时期,中国还计划通过发展旅游带动17%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到2020年,全国通过发展旅游将带动约1200万贫困人口脱贫。
全域旅游也是一条转型之路。以“旅游+”为手段,培育旅游新业态,助推振兴实体经济。国家旅游局计划在全国创建1000个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100个工业旅游基地、10个工业旅游城市。通过旅游直接推动三产,间接带动一产二产,全国许多地区完成去产能、稳增长、调结构的艰巨任务,完成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华丽“逆袭”。
全域旅游还是一条改革之路。厕所革命在解决了游客如厕难问题的同时,已经成为了我国旅游全面改革发展的一面旗帜。据统计,两年来全国共完成新建、改扩建厕所50916座。我国旅游厕所建设基本达到了“数量充足、干净无味、管理有效、实用免费”的目标。以旅游厕所革命为代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涉旅基础设施升级、配套系统更新、服务水平升级。
服务至上是全域旅游未变的本质
近年来,国家旅游局等对景区的整治力度明显加强。我国旅游景区根据质量分为5级,这里的“质量”主要指的是景区的自然风光、人文价值等客观可估量的要素,景区级别越高意味着景观价值越丰富。如今,5A、4A等景区的划定不再是铁板一块,这充分说明考核、认定景区的标准已发生变化。
评价景区的标准日益多元,除了考察景区自然、文化等观赏价值外,景区是否具备良好的服务功能显得愈发重要。游览大好河山在过去被视为增长见识的有效途径;如今人们则主要抱着休闲、娱乐的心态选择旅游项目,而游览过程中体验的好坏也成为游客选择目的地的主要依据。更兼国外旅游市场的冲击,国内景区间的竞争越发激烈,旅游市场结构发生倒转,游客开始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如此形势下,只有优先考虑游客舒适度、尽心竭力提高景区整体服务质量,才不会被市场淘汰。
随着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国家旅游局适时提出了发展“全域旅游”的概念。景区的旅游质量不仅取决于自然、人文风光,还与当地各行业经营者服务的质量、地区治安好坏等因素相关。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一再犯错的经营者就会更加有恃无恐,其他经营者也可能投机模仿,这就逐步带坏了当地风气,败坏了一个原本口碑极佳的景区。
全域旅游的本质是服务至上,除了景区管理当局、地方旅游部门等需要强化服务意识外,景区内部经营者也要树立服务至上的意识和自觉,只有多方配合,才能将景区越办越好。 (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