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味道大融合
古有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启“凿空之旅”;东汉班超弃笔从戎,开启东西方文明对话,再次延伸丝绸之路。今有“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潮流,促进经济流动、资源配置和市场融合。不同地域文化碰撞整合,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文学艺术如此,美食文化更是如此。
国内篇>>>>
“一带一路”上美食美味云集。在国内段,陆路有西北地区的肉夹馍、羊肉泡馍、大盘鸡、烤羊肉等,西南地区的过桥米线等;海路有鲜美诱人的海鲜,车螺、花蟹、大黄鱼……
“一带一路”上的大盘鸡
上世纪九十年代,风靡各地的“大盘鸡”正是美食文化融合的产物。传说在穿行于西域的商队中,五行八作、天南地北的人共聚,路途中风雨同舟相互关照。到了吃饭时,人们将各地的特色菜汇集在一起,用干辣椒和青辣椒与鸡同炒,炒至七成熟时,加入土豆焖一会儿,至汤汁浓郁时,下入宽宽的“皮带面”,将鸡肉汤菜一浇,盛于大盘中,连汤带菜热腾腾地吃,共同创新制作出了“大盘鸡”。
新疆人的豪爽表现在用大盘子盛鸡块上,四川人的麻辣鲜香则体现在多放红线辣椒与花椒上,再加上陕西人像腰带一样的皮带面、河南人喜欢把饭做成“大杂烩”以及甘肃人喜欢吃土豆等。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博采众长,就构成了“大盘鸡”。
“一带一路”上的驼蹄羹
著名的唐菜驼蹄羹,也是丝绸之路美食文化融合的产物。其主料是驼蹄,配上姜、葱、胡椒调料等,佐以香菇等清爽可口的蔬菜。做好后汁浓如乳、味道鲜美、回味不尽。正是丝绸之路,使产自西域各地的胡椒、胡葱等都被带入长安。经过国人的创新与搭配,制作出这道好评如潮的唐菜——驼蹄羹。
通过丝绸之路带入中原的西域特产,动植物、调料和烹饪方法等,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餐桌。在唐代,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食用从西域传来的“胡食”,成为一种时尚。
国外篇>>>>
“一带一路”不仅是一条贸易路、文化路,更是一条美食路。各种特色美食在沿着丝路穿梭,中国美食文化也沿着丝路走向世界。
“一带一路”上泰式炒面的中国味道
近年来,泰式炒面火爆全球,已成为泰国的国家料理。但是你可能不知道,泰式炒面作法和用料都与中国有密切联系。
泰式炒面的核心是米线和炒的烹饪方式,而这些都是200多年前由中国传入泰国的。不仅如此,泰式炒面的配料,如豆腐、干虾,也都是从中国传入的。后来发展创新加入了不同的食材,甜、咸、酸口味不同,泰式炒面的呈现方式也有差异。如有的依然选择放在盘子里,有的盛在蕉叶上。不管怎么说,泰式炒面就像泰国的文化一样,吸收了不少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外国文化精华,再经过演变与改造,产生了不一样的精彩。
“一带一路”上新加坡“国菜”的中国味道
新加坡地域虽小,却是 “吃货”心中的“美食天堂”。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让新加坡成为风味美食的汇聚之地,鱼圆面、叻沙等已成为新加坡“食阁”或小贩中心的“标配”。不过,被西方人公认的新加坡“国菜”,还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海南鸡饭。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大量琼籍华人来到新加坡,带来了海南鸡饭。这道菜以海南文昌白斩鸡搭配米饭,配上老抽、姜蓉及蒜蓉辣椒酱作为酱汁。新加坡独立后,政府对当地华人制作的传统美食较为重视,运用各种媒介进行推广,使海南鸡饭成为世界知名的料理。随着“一带一路”通联,中国味道也在不断的交流和传承中变得愈加浓郁。
“一带一路”是一条贸易路,也是一条文化路、美食路。中国文化沿着这条丝路传播,中国味道也沿着丝路飘向各地。每一种食材,每一款美食,都如同一位信使,传递美食文化。 广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