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四川省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

梁益建


姚庆英


邹德才


蔡松松


游洪建


何冰


陈国淑


卢雄英


硕忍巴巴


熊永伦


岳自力


冉雪梅


刘国基


占玛泽仁


王学钊


甘孜州石渠信用社


高军政


潘玉华


帕查有格


陈建


周云


        (上接A3版)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芦山强烈地震医疗救援过程中表现突出,多次前往一线救援伤员。作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她把基层群众的心声带到党中央,履行了一名基层一线医卫党代表的职责。荣获“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青年才俊,接力未来——医药卫生界生命英雄”“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413.刘国基,男,汉族,1968年10月生,中共党员,眉山市东坡区永寿高中教师。罹患痉挛性截瘫、继发性脊索侧索硬化症,无法站立,然而他拄着双拐、坐着轮椅,坚守讲台16年。刘国基以极大的毅力与病魔抗争,日复一日地用双手撑在讲台上坚持讲课,风雨无阻。2016年,他几次在讲台上昏厥,只得告别心爱的讲台,转而从事学校教研工作。他说,“不管用什么方式,既然病痛无法治愈,就在自己还有一点能力时,多为学生娃娃做点事。”2015年,刘国基成为第九届全国残运会暨第六届特奥会火炬手。荣获“四川好人”“眉山好人”等称号。
  414.占玛泽仁,男,藏族,1953年8月生,甘孜州德格县燃姑乡卫生院医生。他没有成家,却与曾医治过的患者成为亲人;没有房子,他把医疗站当成自己的家;没有存款,却为患者储备19吨价值近300万元的药材;没有助手,却服务了方圆770平方公里的农牧民;没有恋人,他把事业当成自己一生的追求。如今,他仍然背着药箱穿梭在高原每一个地方,守护着这片土地上农牧民的健康。他是藏区山村的“慈善家”、农牧民健康的“守护神”。荣获“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全国最美医生”“四川好人”等称号。
  415.王学钊,男,汉族,1975年5月生,中共党员,凉山州冕宁县宏模镇优胜村医生。他家传“王黑虎骨科绝技”,使无数骨伤患者重获新生;他爱岗敬业,起早摸黑走家串户为彝汉乡亲送医送药上门服务;他怀着对彝区孩子的爱,使孜家村计划免疫接种率从零起步,跃升到100%全覆盖,有效杜绝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再发生;他18年如一日为村民出诊看病,诊治过程中坚持能免则免的收费原则。以他的事迹制作的全国优秀电教片《乡医王学钊》在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和卫星频道上展播。2017年2月,当选为凉山州第十一届人大代表。荣获“冕宁县优秀共产党员”“中国优秀乡村医生”“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四川好人”“凉山好人”等称号。
  416. 甘孜州石渠信用社。中国海拔最高的农信社,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这里是“生命禁区”,生存条件极其恶劣。这里活跃着一支由21人组成,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金融服务团队。他们把党和政府的惠民阳光播洒到藏区千家万户,努力践行服务藏区群众、服务民族经济发展的光荣承诺。“十二五”期间,石渠信用社累计投放各项贷款9.2亿元,余额增长2.1亿元,增幅289.7%,其中发放农牧民小额信用贷款3.9亿元,发放牧民定居贷款4089万元,发放灾后重建贷款2266万元,倾力帮助藏区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梦想。荣获“甘孜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最美农信人”等称号。
  417.高军政,男,汉族,1976年11月生,中共党员,达州军分区政治部副团职干事。2015年4月下派大竹县金鸡乡金鸡村任“第一书记”。在母亲患癌去世、父亲三次住院的情况下,强忍悲痛,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把心思和精力放在扶贫工作第一线。他为169户贫困户实行了建档立卡动态管理,解决了饮水、用电、交通、通信、医疗等各项困难,帮助91户贫困户、249人找到致富门路,基层组织建设和村情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基层干部群众的高度认同。村党支部被达州市委表彰为“先进党组织”。工作事迹先后被军内外报刊和市县电视台等媒体宣传报道。荣获达州市“拥政爱民先进个人”,被省军区记“三等功”一次。
  418.潘玉华,女,汉族,1975年4月生,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微波集成中心技师。2015年的“9·3阅兵”,新一代预警机惊艳亮相,预警机里最精密的一部分器件都是由潘玉华手工焊接的。工作22年以来,潘玉华一直专注于微系统高集成制造的无线电装接手工焊接工作,技术精湛,承担过航天、弹载、机载等多个平台、多个重点项目、重点课题的PCB新工艺验证和生产任务,受到多位设计总师、工艺总师和同事的高度称赞。投身于国防军工事业的她,从一名普通的一线工人成长为一名杰出的技师。荣获“大国工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
  419.帕查有格,男,彝族,1986年11月生,中共昭觉县委老干部局副局长。2015年12月,组织派帕查有格到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担任“第一书记”,要进村必须要攀爬800米的悬崖峭壁和13节藤梯。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已在这条路上行走了200多趟。帕查有格说:“如果悬崖村不变样,贫困户不脱贫,我就坚决不撤离”。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藤梯变成了钢梯,孩子们上学住校了,大人们上起了农民夜校,村上成立了养羊合作社,嫁接了核桃,种上了脐橙、青花椒和三七,办起了农家乐,养起了岩蜂,水、电、路、通信全通了,未来这里还将开发旅游。大家都说:“我们这儿来了个愿爬悬崖的好书记”。荣获“凉山州优秀‘第一书记’”称号。
  420.陈建,男,汉族,1985年10月生,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78118部队四级军士长。自2001年入伍以来,陈建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参加了多项重大演训活动及非战争军事行动。历经“5·12”抗震救灾、使命行动-2010C、“4·20”抗震救灾、维护中缅空防边防行动等多项重大任务,表现出色。2016年,陈建积极投身重大军事工程施工一线,带领任务分队在规定时限内保质保量地完成了频管各项建设工作,多次受到战区领导的赞扬和肯定,多次被评为军事训练优秀个人、优秀士官,荣获“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军队科技进步奖”“成都军区司令部爱军精武标兵”等称号。
  421.周云,男,汉族,1972年3月生,中共党员,大校军衔,专业技术7级,中国人民解放军78111部队高级工程师。周云参军以来,圆满完成多项全军性、战区性重大军事任务和抗震救灾、处突维稳等非军事行动任务。取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荣立集体三等功2次、个人三等功2次。2016年被军委政治工作部确定为军队第四批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对象,获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一类岗位津贴。被邀为“西部战区直属部队评审专家库专家”,推荐为“军队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库专家”。

五、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候选人


易杰


韩天学


龚国久


陈宗会


崔荫森


向体会


游艳


朱春梅


杨文全


赵玉春


焦良菊


张新


豆淑容


王成平


王绍明


孟江


冯小坚


张小燕


秦秀


李敦锋


  501.易杰,男,汉族,1984年4月生,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残联专职干事。听力四级残疾的80后,悉心照料植物人父亲10多年。这个故事早已在当地流传,至孝之情温暖了无数人。为了守护在床边照料病父,为了让体弱多病的母亲有更多时间休息,易杰放弃了考研深造的机会,放弃了城市的高薪职位,独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如今,他又将病重的外婆和年幼的表弟接到身边,用坚强的毅力和臂膀,支撑起这个历经磨难的家。荣获成都市“第四届道德模范”称号。
  502.韩天学,男,汉族,1986年4月生,自贡市沿滩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他还未出生时,父亲因一次意外导致双目失明,不到3岁,母亲病故,是爷爷一直把他带在身边。上初二时爷爷离开人世。从此,他就扛起家庭的重担,他就是父亲的“双眼”和“拐杖”,一边照顾双目失明的父亲,一边干农活和上学,后来还独自带着父亲上学。无论身在何处,他总是带着父亲。毕业后,为了关爱特殊孩子,他带着父亲来到沿滩区特殊教育学校。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贵州省“立志成才十佳大学生” “乡村好青年” “中国好人”等称号。
  503.龚国久,男,汉族,1943年7月生,中共党员,攀枝花十九冶退休职工。39年前,龚国久的妻子王天秀在参加单位拆除旧房时,被倒塌的房架砸伤导致下肢瘫痪。近40年来,龚国久既要工作,又要照顾瘫痪的妻子和三个孩子、四个老人,并四处为妻子寻医找药。瘫痪的王天秀曾被医生诊断只能活两年,但在龚国久的精心照顾下她顽强地活了下来,而且病情稳定日渐好转。龚国久为岳父母养老送终,并把三个孩子拉扯大并相继成了家。荣获“感动东区十大人物”“攀枝花好人”、省“最美家庭”、“全国文明家庭”等称号。
  504.陈宗会,女,汉族,1971年7月生,德阳市罗江县略坪镇大成社区居民。丈夫张同辉患小儿麻痹症无法工作,一家老小靠她打零工的微薄收入生活。2001年7月,公公离世,陈宗会怕婆婆寂寞,每天都要给婆婆讲一些外面的新鲜事和报纸上的新闻。2005年10月,婆婆突患脑梗塞导致半身不遂,她为了让婆婆早日康复,每天下班后无论多忙多累,都要扶婆婆在院子里练习走路。婆婆的病情加重后在床上躺了6年,她精心侍候,从不厌烦。荣获德阳市“最美家庭”、罗江县“第四届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大成社区“文明家庭”“五好家庭”等称号。
  505.崔荫森,男,汉族,1934年9月生,中共党员,绵阳江油市长钢三厂退休工程师。面对双目失明、瘫痪在床、103岁高龄的母亲,他无怨无悔,把为人子女应该尽的孝道诠释得淋漓尽致,深受居民好评。面对久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伴,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终身相守、不离不弃”的诺言。83岁的崔荫森多年来,买菜做饭,照料母亲和妻子起居,推着老伴外出散步、锻炼,成了崔荫森生活的全部。荣获“全国文明家庭” “全国最美家庭”“感动绵阳十大人物”等称号。
  506.向体会,女,汉族,1974年4月生,广元市青川县茶坝乡青岭村村民。丈夫患有癫痫,丧失劳动能力,公公年老多病行动不便,母亲年纪大体弱,2个女儿尚在读书,哥哥中风瘫痪在床,哥哥家孩子才年满14周岁。在家庭条件极其艰苦,丈夫的药费都是依靠贷款、亲戚朋友筹借的情况下,她主动承担了照顾哥哥的责任。她任劳任怨、无怨无悔挑起了两个家庭的重担,每天照顾了丈夫和公公后,还要来回奔走6公里的路程去照顾自己的母亲和瘫痪在床的哥哥。她为爱执着、为家守候,在绝望中守望着自己的希望。荣获“感动广元十大人物”、广元市“孝老爱亲模范” “四川好人”等称号。
  507.游艳,女,汉族,1980年10月生,内江市六中高中语文教师。丈夫两度患癌,她不顾家人的反对,不顾朋友的再三劝说,始终不离不弃,悉心照料创奇迹;公婆贫弱,她不嫌不怨,似女儿般孝顺;幼女患病,她承受重压,精心呵护家庭;面对学生,她兢兢业业,传道授业沃桃李。她的事迹被各级各类媒体广泛报道,当选为四川省第十二次妇代会代表、四川省总工会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成为全省五名当选省总工会常委的职工之一,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 “五一巾帼奖章” “四川好人”等称号。
  508.朱春梅,女,汉族,1972年10月生,南充市高坪区白塔街道办梨树街社区居民。公公卧病在床20年,生活不能自理;娘家的爹娘心血管硬化、脑萎缩,需要长期照顾;小叔子有智力障碍,也需要长期照料……为了养家糊口,丈夫外出打短工,朱春梅又身患二级残疾,行走艰难,但她依然坚强地20多年如一日地为4个病残亲人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尽管娘家和公公家相距不到500米,但长年累月在两家奔忙,对于她来说,十分劳累,然而朱春梅始终精心照顾亲人。她拖着病痛身体照顾家人的行为催人泪下,被称为“最孝媳妇”“最美女儿”“最美嫂子”。荣获“感动南充2016十大新闻人物” “四川好人”等称号。
  509.杨文全,男,汉族,1948年9月生,宜宾市筠连县腾达镇向阳村村民。岳母李九连今年已115岁高龄,她在杨文全的悉心照料下,除了听力不好外,身体没有其它病症,心态也很好。杨文全常常对别人说,只要老人健康长寿,自己身体硬朗,再照顾她几十年都不会有怨言。2012年,李九连老人被评为宜宾市“十大健康寿星”。杨文全任劳任怨照料岳母的事迹,成为当地群众的美谈,也成了长辈教育晚辈孝敬老人的“活教材”。荣获筠连县“第三届道德模范称号” “四川好人”等称号。
  510.赵玉春,男,汉族,1965年1月生,广安华蓥市古桥街道古桥社区居民。1990年,婚后一年多妻子王其秀患上了脊髓灰质炎,从此瘫痪在床。他对妻子的照顾无微不至,王其秀7次患褥疮,都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得以康复。他除了把大部分精力用来照顾妻子,还必须辛勤劳动支撑家庭开支。王其秀为了不拖累他,多次提出离婚,都被他拒绝。后来王其秀自杀,幸亏赵玉春及时察觉,才把她救了回来。赵玉春为此规定自己必须随时陪伴在妻子身边,每次外出不能超过3个小时。荣获华蓥市“五好家庭”、广安市“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等称号。
  511.焦良菊,女,汉族,1969年3月生,巴中市平昌县白衣镇濛溪村村民。2006年,丈夫李泽和在外务工时遭遇严重车祸,成为仅能吃饭、说话的“植物人”,由于脑神经严重损伤,连吃饭、穿衣、上厕所都需要人照顾,完全失去了自理能力。焦良菊对他不离不弃,她自学护理知识,起早贪黑耕田犁地,承担起了赡养老人、为夫尽责、培养子女的家庭重担;身材瘦小的她每天都到附近的砖厂搬砖,一干就是6年。经过10多年的艰辛付出,丈夫李泽和生活基本能够自理,子女也长大成才。荣获巴中市“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巴中好人” “四川好人”等称号。 
  512.张新,男,汉族,1972年10月生,国网四川雅安市名山供电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工作第二年,张新就将远在内江农村老家的父母接到身边,实现了他为父母尽孝的心愿;但他的家庭却多灾多难,妻子因病摘除右肾后又罹患乳腺癌,导致债台高筑,父亲又被确诊为结肠癌,家庭重负压得他喘不过气。但他直面不幸,始终用一颗坚强仁爱之心孝老爱亲,不离不弃。工作生活中,他知恩图报、热心公益,积极为灾区捐款捐物,尽自己微薄之力回报社会。荣获雅电集团“先进工会工作者”“品牌宣传先进个人”“最美员工”“五好家庭”等称号。
  513.豆淑容,女,汉族,1942年10月生,眉山市东坡区复兴乡高塔村村民。2002年,儿媳唐慧琼在复兴石膏厂打工,意外被石膏砸成重伤而导致全身瘫痪,后来由丈夫和公婆一同照顾。由于家中经济拮据,丈夫外出务工,从此婆婆豆淑容就承担起照顾孙子和瘫痪儿媳的重担。看到已年近古稀的婆婆还如此的辛苦,为了不拖累这个家,唐慧琼选择与丈夫离婚。虽然儿媳与儿子离了婚,但豆淑容还是将儿媳留在家中,视她为亲生女儿,一如既往地继续照顾她,毫无怨言。荣获东坡区“最美母亲”“眉山好人”“四川好人”等称号。
  514.王成平,女,汉族,1969年2月生,资阳市安岳县岳阳镇土地堂社区居民。1996年,面对丈夫谢宝国因意外触电导致四肢被截肢的噩耗,她擦干眼泪,毅然挑起这个家的重担,照顾肢残的丈夫,抚育年幼的子女。2015年,儿子谢朝杰经医院确诊为尿毒症,这个坚强的女人毅然决定捐肾救子,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20多年风雨路,王成平为了亲人无怨无悔。荣获“第四届感动资阳人物”等称号。
  515.王绍明,男,藏族,1954年4月生,阿坝州小金县木坡乡达木村村民。2016年3月,他的妻子李绍珍突发脑溢血,经州人民医院及时抢救,李绍珍保住了生命,但身体偏瘫,不能行走。出院后,王绍明到处打听民间的偏方给妻子治疗,并且每天都用一根腰带背着李绍珍进行康复训练。9月下旬,几位游客偶遇这对夫妻,深受感动,拍下视频并上传网络,网友们看到视频后深深的震动,纷纷点赞,亲切称他们为“中国好夫妻”。荣获小金县“最美小金人”等称号。
  516.孟江,女,藏族,1968年7月生,甘孜州丹巴县巴底乡沈洛村村民。2005年,孟江的丈夫因一场事故失去了双腿,长年瘫痪卧床。祸不单行,2008年,婆婆也因突发脑溢血瘫痪,高龄的公公也身患重病、行动不便。面对瘫痪在床的丈夫、年迈多病的公婆以及年幼的儿子,她却乐观向上、默默付出,她高尚的道德情操,她所传递的道德正能量,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荣获省妇联“四川最美家庭”、甘孜州“平安家庭”“最美家庭”、丹巴县“平安家庭”“中国好人”等称号。
  517.冯小坚,男,汉族,1957年10月生,中共党员,四川省知识产权局调研员。不到10岁就学着照顾生病的父母,特别是1995年父亲因病去世后,为了照顾体弱多病的母亲,他放弃理想与企业优厚的待遇,调到相对稳定的机关工作。2008年10月,母亲因左腿股骨颈骨折和患多种老年疾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只能长期卧床。冯小坚每天下班后都去医院照顾陪护。若工作实在无法脱身,他也会安排好妻子和护工为母亲护理。他处处孝字当先,事事以老人为中心,当好母亲病床前孝子。荣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省直机关道德模范”等称号。
  518.张小燕,女,汉族,1983年11月生,中共党员,巴中市南江县兴马乡唐家坪村妇女主任。88岁的养祖父已眼花背驼、85岁的养祖母患有风湿病和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54岁的智障叔父也无子嗣,勤劳孝顺的张小燕为三位老人制订详细的赡养计划,定期给他们换洗衣服被褥、洗头洗澡,每月约请村医上门为老人检查身体,每年给老人添置新衣,生病了就端屎端尿、擦洗喂药,没有一句怨言,她的善举感动着周围的每一位村民,也为自己赢得了一份珍贵的爱情。结婚后,她没有离开,而是说服丈夫入赘她家,共同照顾三位老人。荣获巴中市“道德模范”提名、南江县 “最美家庭”“南江好人”“巴中好人”等称号。
  519.秦秀,女,藏族,1968年6月生,绵阳市平武县阔达藏族乡阔丰村村民。她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一家4口人中3人罹患精神病,自5岁开始,她便默默地挑起了照顾家庭的重担,竭尽全力地照顾着家里三个精神病患者。秦秀几十年如一日,每天既要辛勤劳作照顾小家,还要抽空给父母和弟弟送吃送穿。这个朴实无华的农村妇女怀着一颗孝顺之心、用行动诠释着孝道的丰富内涵。荣获平武县“孝老敬老模范”“文明家庭”等称号。
  520.李敦锋,男,汉族,1974年2月生,中共党员,武警绵阳市支队支队长。2010年,李敦锋之妻曾小英被确诊为重症风湿病。随着病情的不断恶化,简单的日常生活起居都变得异常困难。此时,李敦锋已任绵阳支队的支队长,肩上的责任更大了,他虽然牵挂着妻子的病情,却不能时刻陪伴左右。每逢轮休,他便急着赶回家,为妻子穿衣、做饭、干家务,陪妻子聊天,让她感受到家的温暖。荣获武警总队“优秀基层带兵干部”、两次“集体三等功”等称号。

当前:A4(2017年04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