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两个高地” 润养文明城市群
江苏省文明创建实践综述
王晓映
浩荡磅礴的长江进入江苏省境内,两岸所有设区市:南京、镇江、扬州、常州、无锡、泰州、苏州、南通,再加上县级市张家港市,连缀起一串熠熠生辉的文明城市链,构成了扬子江全国文明城市群。
在“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实践中,江苏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文明创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并进,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同步提升,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同频共振。
动真格,让软任务硬起来
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江苏深切认识到,没有精神文化生活的小康,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美好生活,不仅是“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还有“知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尚。
“软任务”怎样真正硬起来?江苏有目标,有方案,有考核。
围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建设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的重要指示精神,江苏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构筑“两个高地”,即思想文化建设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2015年底,江苏省文明委出台《构筑道德风尚建设高地行动方案》,组织实施公民道德培育、社会诚信建设、志愿服务普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文明创建提升、网络文明建设和政策法规保障“七大行动”。不仅将注册志愿者占城镇人口比例、全民综合阅读率等指标纳入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体系,而且从2015年起建立江苏省社会文明程度测评指数年度监测和发布制度,每年对江苏省所有城市组织一次文明城市省级测评。
随着创建领域的不断拓展,各类文明创建的目标越来越具体明晰,同时创建的标准和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建立省级文明单位履行社会责任年度报告制度,对严重失信行为、发生影响恶劣不文明旅游、不文明交通行为的,领导班子成员严重违纪违法的,出现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均实行“一票否决”,确保所评出的各类文明创建先进单位立得住、过得硬。
树风尚,让人心暖起来
江苏深入实施“文明江苏”志愿服务行动,在城乡社区和公共场所广泛开展邻里守望、文明引导等志愿服务活动,成为文明创建的一道靓丽风景。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江苏省志愿服务活动超过13万项,近两年有37个先进典型入选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总数位居全国前列。
诚信是文明之基。江苏建立诚信“红黑榜”发布制度,形成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探索开展诚信示范街区创建活动,引导厂家商家诚信做经营、诚信做产品、诚信做服务。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江苏出台全国首部促进全民阅读的地方性法规,在新修订的《江苏旅游条例》中增加文明旅游内容,同时,大力实施社会文明风尚行动,突出对旅游、交通等领域不文明行为的治理。
惠民生,让获得感多起来
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生活更美好,是精神文明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党员干部“大走访”活动,泰州文明城市创建多了新抓手。万名干部进社区、进家庭,把收集到的1000多条群众意见建议转化为一项项民生实事项目。3年来,市、区两级累计投入资金8.5亿元,实施老小区楼道灯改造、内外墙出新、健身广场整修等2100多个项目,直接受益群众近30万人。
宿迁市连续两年在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中取得好成绩,一个秘诀就是从文明细节抓起,相继出台文明交通严管办法、养犬管理办法等7项“宿迁规矩”,将文明条款落细落小落实。
文明创建重在人人参与、共建共享。江阴开发了“城市啄木鸟”公众交互平台,每一位注册了“啄木鸟”的市民,都可以通过手机将发现的问题,实时拍照定位,及时上传到平台上。平台24小时运作,对上报的各类问题进行判别派遣,常规问题从上报到交由职能部门办理不超过5分钟,重大问题在规定时间内处置完结。
江苏聚焦城乡一体文明,结合新型城镇化和特色小镇建设,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针对一些地方比阔斗富、大操大办等现象,坚持一手抓管理约束、一手抓服务引导,大力倡导移风易俗,约定办事规模和标准,不少地方还设立专门场所,免费提供办事场地、司仪服务和文化活动。
家庭小气候,温润社会大气候。今年初,江苏省文明委隆重表彰100户首届江苏省文明家庭。“最美家庭”有着怎样的家训故事?江苏省开展的“最美家庭讲好家训”万场巡讲工作,在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