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播出不足半月,无论收视率、点击率、还是微信微博热度都持续走高,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截至4月7日,该剧累计全网播放量达16.2亿次。
这部反腐正剧的“横空出世”,正掀起一场“全民追剧热”。在IP偶像剧、“小鲜肉”大行其道的市场环境下,该剧依靠演员“在线”的演技、精心设计的剧情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透过一部反腐剧
看到观众诉求
《人民的名义》迅速成为文化热点,并在年轻人的朋友圈里刷屏,连编剧和导演都没有想到。一部反腐剧,开播不到半个月,能成为年轻人聊天的必备谈资,甚至架起了不同年龄层次观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可谓十分罕见。《人民的名义》之所以能击中一颗颗年轻的心,原因之一是它在反腐的主题下,培养和凝聚着一种重塑未来社会生态的基本共识。
年轻人对这部剧的关注令人意外,却也在情理之中。在一个以年轻观众为主要对象的电视频道首播,“烧脑”的剧情、丰富的细节,再加上“大尺度”还原现实的情节和台词,种种设定让年轻人很难绕开这部剧。以至于有人说:不看《人民的名义》,已经没法跟人聊天了。从达康书记的表情包到以各种人物搭档偏好为分类的“粉丝团”,年轻人通过剧作细节的标签化,分享和巩固着自身的价值观念。这种分享甚至超越年龄层,成为年轻人与父母长辈、领导上司之间沟通的一个契机。反腐作为转型期的一个焦点话题,成为代际间的价值观念交流的桥梁。
此外,朋友圈里年轻人转发表情包,表达“守护达康书记的GDP”的意愿,其实也是对人尽其才、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环境的向往。透过一部被热捧的反腐剧,或许可以更细致地体察年轻观众的价值诉求。供不应求的“爆款”剧,既是价值观的共振,也包含了年轻人对未来的憧憬。
良心剧作对创作领域
进行“拨乱反正”
近几年来,随着IP剧统领市场,主旋律剧不断弱化、边缘化,反腐剧等“政治剧”更是在荧屏上难觅踪迹。
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力度之大、行动之坚决前所未有,反腐行动深入人心,反腐剧也迎来了新生的契机。此前,《人民的名义》总制片人、导演李路就表示:“面对这场声势浩大的反腐败斗争,如果没有文艺作品进行反映和表达,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缺位。当代电视剧作应该也必须有所反映,这是电视剧作为大众文艺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暌别荧屏已久的反腐剧今朝归来,可以看作是“应运而生”,正当其时;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讲,也是对当前电视剧创作领域的一场“拨乱反正”。
近年来,影视行业出现了种种怪现状——粉丝经济、话题炒作、天价片酬、假收视率;拼颜值、拼明星而不是拼演技;表演用替身、背不熟台词就对口型依赖后期配音、甚至“抠图”拍摄;特效潦草、粗制滥造、剧情“雷人”……
“一味追逐‘小鲜肉’的市场对我们确实有很大的刺激,难道我们的观众今天不需要这种拥抱现实的作品?我不相信。”编剧周梅森说,为了创作剧本,他“潜心八年,六易其稿”,并专门去南京浦口检察院体验生活。
“文艺创作只有反映时代精神和人民关切,才有恒久生命力。反腐剧沉寂多年,一旦回归就必须做成经典。”李路表示,这部剧全部用“同期声”,有80多位演员,40多位明星。“他们都是带着一身功夫来的,不仅台词背得只字不差,现场飙戏尤为好看。他们也没有任何一个耍大牌的,没有带一堆助理来的,出场费更是‘良心折上折’。”
有网友评价说:“演员们演技炸裂,将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老戏骨们激情飙戏,诠释了什么是演技派,什么叫专业水准。用心演戏的演员从不缺少拥趸,温润时代心灵的大剧一定有感染力。”
几番感言对照,值得深思。在看惯了古装玄幻、家长里短和“抗日神剧”后,《人民的名义》收获如潮好评,折射出观众对当前影视剧市场审美疲劳后的一种理性回归。反腐剧在阔别市场多年后,重新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不仅似一股清流令人耳目一新,更是给当前浮躁的剧作领域注入了一针清醒剂:作为创意产业,电视剧应“内容为王”,靠动人故事和精湛表演取胜。 杨绍功 史竞男
应运而生的反腐剧
《人民的名义》从中国火到了国外,国外的一则报道将它形容为“中国版的《纸牌屋》”,并分析:这部剧之所以能在中国引起轰动,主要是因为它展示了中国政治中鲜见的一面,但同时也展示了中国检察机关的强大。
在国内,除了一些年轻网友喜欢用CP、颜值等网络流行文化来“消费”《人民的名义》以外,人们最为关注的还是剧中所呈现的“大尺度”反腐剧情。电视剧中所表现的“小官大贪”“贪官外逃”“塌方式腐败”等行为或现象,早已通过中纪委网站和各种媒体报道为人们所熟悉,但能够真实呈现到荧屏之上,确实算一种进步。无论从什么样的角度来谈论《人民的名义》,都可以视为这部剧点燃了公众对反腐题材作品的期待之火。
尤其在创作立足点这方面,《人民的名义》既大胆又客观,无论是角色形象还是故事情节,均大量从现实案例中取材,进行了生动、真实地刻画。在剧中,观众能看到贪官污吏的丑陋表演,也能看到检察院工作人员在工作与生活中的真实状态。该剧在接了地气的同时,也能够传达一种正确的价值观,给观众一种希望,“正义必胜”成为整部作品的主旋律。
在抨击官场恶习与树立民众信心方面,《人民的名义》起到了很好的勾连作用,它紧紧地抓住了民心,表达了民意向背。在方式方法上,《人民的名义》放弃了以往文艺作品的含蓄与迂回,采取了最为直接的大众话语来进行表达,这在台词创作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缩小了民间话语与官方话语之间的“鸿沟”,观众发现:文艺作品原来可以与社会、生活、人心贴得如此之近。
《人民的名义》并非完美之作,在人物表演和细节呈现方面也存在一些缺憾,比如节奏上时不时的啰嗦等,但在结构、人设、价值取舍等方面的稳固与坚硬,使得它瑕不掩瑜,成为反腐剧乃至于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一个新亮点。 韩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