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节制是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汤志江 李箭飞
道德约束的两种重要形式是他律和自律,由他律上升为自律是道德的基本规律之一。康德说:“有两种事物,我们越思索它就越感到敬畏,那就是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康德所说的“心中的道德律”就是自律,他把自律确立为伦理学的基础,认为屈从于他律就是道德上的懦弱,而自主的自律则是道德上的勇敢。道德之所以高尚而被人们所推崇,就在其自律特性,而自律的核心要求则是自我节制,许多受到人类讴歌的美德最终归结为自我节制。
节制是伦理学的重要范畴,是以理性支配、控制、统治人的情感和欲望的美德。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虽不是直接以“节制”这个词来表示节制美德,但节制的观念始终贯穿各家各派思想。儒家从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孟子的“养心莫善于寡欲”,到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始终要求人们自觉节制私欲。道家从老子的“少私寡欲”到庄子的“同乎无欲”,认为节制欲望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古今中外的伦理学思想一致认为,人的心灵需要一个闸门,否则,欲望就会像决堤的河水一样泛滥。但需要强调的是,节制并不是消灭欲望,更不是禁欲,而是将人们的情感和欲望控制在适当的“界”和“度”的范围之内。《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其所描绘的经过节制而达到喜怒哀乐的适中与和谐,正可谓节制美德的高妙境界。孔子70岁时所体会到那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境,恰是其历经一生的道德体悟发出的自豪宣示。进言之,节制是一种修养,是人们思想达到的一种境界,而自我节制则更是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作者单位: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河北建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