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读书会:助力全民阅读
        “如果有什么理由让我不离开北京,那么第一条是,在这个城市里,通过这个组织,我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因为读书我们走在一起,抱团取暖。”包原铱口中的组织是一个叫做“藏书阁”的民间读书会。藏书阁发起者最初的理念是会员们相互交换图书,逐步演化为大家一起分享、推荐好书,书友们以主题演讲的方式为大家讲书,内容涉及书友们擅长的多个领域。
  像藏书阁这样的民间读书会在北京乃至全国还有很多。近年来,民间读书会作为全民阅读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织者也不断自我造血、自我成长,做出了许多有价值、可持续的探索与实践。
        形式多样的民间读书会
  当下,我国民间读书会的组织模式、形式多样,既有出版社发起的读者俱乐部,也有对某一类型图书或某一作家作品的喜爱而自发结成对子的团体,更像是“兴趣小组”。曾经的阅读受地域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不可能将更多“同好者”聚集在某一特定时间空间里,但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移动终端社交软件的兴起与完善,时间和空间的壁垒已被打破。人们的兴趣口味逐步细化,民间读书会的内容和形式也更加多元。
  万兴明与他创建的飞芒书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出版业打拼十余年的万兴明发现一个问题,图书和读者之间缺乏平台,好书找不到读者,读者也常找不到好书。万兴明认为,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他自掏腰包开发了一个叫做“飞芒书房”的APP,用户可以利用虚拟书房的概念,把自己的阅读记录管理起来,而软件通过大数据的运算,精准匹配后,将会把适合读者口味的图书推荐给他。同时软件还带有交互功能,大家可以在平台分享交流。万兴明认为,很多人苦于在身边找不到有共同爱好的伙伴、缺少拥有共同语言的朋友,而线上读书会恰好解决了这个难题,跨越区域界限,建立新的生态关系,如今万兴明的线上读书会“飞芒翻书”(微信公众号)已经有3万多粉丝,大家可以在线上无障碍地沟通。
  关于民间读书会的形式,专家表示,从空间形态上来说分为线上与线下两种活动方式。而从组织模式上来说,有如下几种:一是“讲读会”,以一个人为中心,类似讲座;二是“精读会”,要求每个人参与,围绕一本书读得精细;三是“享读会”,参与者不以某一本图书为讨论基础,而是将近期阅读所得进行分享;四是“换读会”,通过交换图书的方式,增加阅读数量与加深相互了解。
        民间读书会发展的困局
  当下,民间读书会的生存、发展依然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众所周知,大部分民间读书会并不以盈利为目的。提到其发展面临的困难,很多人恐怕会脱口而出两个字:“缺钱。”
  作为读书会的参与者,包原铱也提出“不差钱”的观点:“曾听说过一些读书会因创立者自身生活的原因导致读书会解散的事例。藏书阁读书会的优点是,并不是只有一个组织者,即便创始人目前已经很少参加活动了,但活动仍继续由其他成员组织运转。然而,由于很难吸收新鲜血液,在可见的未来,读书会前景并不明朗。在我看来,有热情、有精力去组织活动的人是最重要的。”
  此外,对于民间读书会曾面临的场地、空间问题。虽然,随着政府对全民阅读各方力量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公共文化空间被开放,为民间读书会活动提供了便利。这是一件利好的事情。但归根结底,对读书会来说,最大的问题还是如何提高活动质量、选择更好的书目与组织形式、加强活动的氛围、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阅读火种终将燎原
  一直以来,一些自发组织、纯公益性的民间读书会存在缺少优秀的活动组织模式、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可持续性较弱等问题。于是,北京20余家民间读书会共同倡议成立“读联会”。作为倡议者之一的赵聚表示,大家希望读联会可以给众多民间读书会提供研究、咨询、培训的服务,并通过沟通、借鉴、帮助、互补等方式让这些民间阅读社群朝着专业化、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除了自发成立的“读联会”,各地政府积极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给予民间读书会支持。此外,许多书店作为阅读推广的重要部分,也助民间读书会一臂之力,或免费提供场地,或合作举办读书研讨活动等。如今,许多民间读书会做得有声有色,活动形式丰富,参与人数不断增多,影响力也不断扩大。万兴明感慨,民间读书会的出现让更多人参与到阅读中,对文化生活产生新的欲望和兴趣。“民间读书会是全民阅读中最微小的‘细胞’,是带动读书氛围的重要力量。这星星之火,终会燎原。”  胡克非
当前:A3(2017年04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