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中书写青春之歌
扫描扶贫一线的年轻人
他们是被认为吃不得苦、缺乏责任感的“80后”“90后”;他们在另一半眼中是“不顾家”的爱人,是孩子心中“老出差”的父母,是父母口中“瞎折腾”的孩子……
但在贫瘠的乡野、穷困的深山,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使命”:扶贫。他们中,有的立下“不脱贫不撤退”的铿锵承诺,有的将成功定义为“帮助家乡父老富起来”。
他们,就是用青春注脚脱贫攻坚的时代新青年!
“一户不脱贫,我坚决不撤岗”
2015年7月,“80后”余静忍痛给刚满六个月的女儿断奶,从安徽省金寨县中医院主动请缨来到该县花石乡大湾村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大湾村村民祖祖辈辈土里刨食,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村。
余静来后坚持吃住在村里,一户户上门调研,找穷根寻对策。村民陈泽平今年57岁,老伴右手残疾,丧失劳动力,儿子多年前因车祸意外离世,日子过得十分艰辛。余静上门后,先为他争取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由政府补贴搬进山下居民新区,又给他介绍了护林员的工作,还帮他加入了光伏发电项目,日子渐渐地有了改观。今年,余静又利用产业扶贫政策给陈泽平免费提供了3000株茶苗和一头猪,帮他谋划产业脱贫。余静的付出让大湾村一步步走出贫困,也让她赢得了村民们的认可。去年大湾村共有20户71人成功脱贫。
“大湾村一户不脱贫,我坚决不撤岗。 ”余静说。
如今,安徽省共派驻了3000个扶贫工作队,实现贫困村全覆盖,成员大多是“70末”“80后”的年轻干部。两年前,他们主动请战来到扶贫一线,成为贫困户脱贫路上的“领头雁”。今年,他们中的不少人即将到期要回到原来的岗位,但有30多人和余静一样,主动申请再工作一个任期,誓言“不脱贫不撤离”。
“我就是想折腾点脱贫的事”
剪着短发,穿着宽松的休闲装,乍一看就像个大男孩。笔者刚见到王琪时,她正坐在电脑前为前来网购的村民选购商品。2015年王琪从英国留学归来,放弃留在北京一家商业银行做白领的机会,她回到家乡吉林省镇赉县坦途村,在这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创业。父亲说她“瞎折腾啥”,她说:“我就是想折腾点脱贫的事。 ”
王琪毕业那年,她花了两个月时间,走访了坦途村周边的四个乡镇,几十户贫困户。当她来到四家子村69岁的王重霞家时,发现只有12岁的孙女和王重霞一起生活,女孩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泥草房、半截墙……与城市生活的巨大反差,深深震撼了王琪,让她产生了回乡帮助村民致富的冲动。正好农村淘宝招募合伙人,她决定留下来帮乡亲们代售农产品。
坦途村种植的大米品质好。但由于缺乏品牌,价格一直不高。王琪决定利用大米中的胚芽成分,开发宝宝粥米,推出一斤试吃装,在网上销售后很火。村民刘宏伟说,自己卖了几十年大米没有高过2元钱一斤,去年种植胚芽米,一下在网上卖到5元钱一斤,收入比过去翻了两番。
如今,在吉林像王琪这样自发投入扶贫事业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仅吉林白城团市委统计,全市参与到扶贫工作的青年企业家和年轻第一书记就有400余人。
“你把群众当朋友,群众就把你当亲人”
黑边眼镜、夹克衫、牛仔裤、运动鞋,一身休闲装的王钰豪看起来一点也不像村书记。这位“85后”青年爱写散文、爱弹吉他,是个标准的文艺青年,但在安徽省岳西县姚河乡沈桥村当驻村扶贫工作队长两年来,他学会了“接地气”。
来沈桥之前,王钰豪在县委办工作,主要是为县领导写材料。“那时因为是领导身边的人,别人对我都很客气,下派到村里时,乡长还专门安排我跟他一起住。”王钰豪坦言,因为“领导身边人”的优越感,刚到村里还有点“飘飘然”。
慢慢地他发现,自己的这一套作派不仅引来了非议,而且工作也不好开展。后来,他干脆把宿舍搬到了村办公室,学着其他村干部捧着茶杯到村民中间拉家常,“哪里村民多就往哪里钻,问问生产聊聊生活,话匣子也就打开了。 ”
在亲近群众中,王钰豪跟贫困户交了心。“书记,天冷了,你要保重身体。”这是贫困户张军学会用微信后给王钰豪发来的。张军身体残疾,说话、行动都不便,只能靠父母照料生活。王钰豪与他结对帮扶后,经常上门看望他,把他当成同龄朋友对待,教会他上网、发微信。“你把群众当朋友,群众就把你当亲人。”
“扶贫淬炼了他们的奉献、责任和担当精神”
2016年,我国“十三五”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40万,超额完成1000万人的减贫目标。如果把脱贫攻坚看成是时代的宏伟画卷,那么奔忙在脱贫一线的年轻人就是那一抹亮色。
在六安市裕安区苏埠镇陵波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颜大为琢磨出“金融扶贫”模式,通过创新“第三方”机制,为贫困户每户申请了5万元小额信贷,由贫困户“带资入股”成了“第三方”一家米厂的“股东”,享受每年股息收益。
而对众多扶贫一线的年轻人来说,“扶贫队长”“致富带头人”等头衔则赋予他们一段特殊的人生历练。“扶贫工作对我是一张白纸,我对扶贫工作也是一张白纸,只有跟老百姓深入交流,给他们找到脱贫的办法,这张白纸才能画出最美的图案。”颜大为说,他是学建筑的,很多同学在建筑设计院工作,年薪数十万元。和这些同龄人相比,在物质的坐标系上他是不成功的。但在社会价值的坐标系上,他却是收获满满,因为他实实在在地帮助了许多贫困户脱贫,在服务社会中成就了个人。
三农专家、安徽省扶贫办原主任刘奇认为,扶贫工作使命重大、艰辛无比,年轻人奋战在扶贫战线上,是好事,他们给扶贫注入了活力,扶贫也淬炼了他们的奉献、责任和担当精神。
(新华社 杨玉华 姜刚 李双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