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览别忘了带手机。”这是现在去有些美术馆看展时一句必要的提醒。通过扫码、语音导览了解作品背后丰富的故事,利用移动客户端能看到静止的作品在虚拟空间里动起来……美术馆的数字化为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观赏体验,开拓了人们的想象空间。
数字化成为必然趋势
4月18日,北京画院美术馆内,齐白石精品画作展正在举行。展厅墙上的标签提示观众,此处有无线网络,并告知账号和密码。
立轴画卷《寻旧图》上,一位老者执杖面向远方,题款写着“作画题赠徐君悲鸿”。齐白石与徐悲鸿之间有什么交往渊源呢?观众拿出手机扫描标签上的二维码,立刻出现一篇文章,详细记述了齐白石与徐悲鸿约25年的友谊、徐悲鸿三顾茅庐请齐白石任教于北平大学艺术学院的故事。看了这些,再看画作,顿觉更加生动。
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说,数字化是美术馆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前展厅中的大段文字介绍,现在只需要一个小小二维码便可取代。观众通过微信“扫一扫”,便能轻松获得展览、作品的相关详细说明,还可通过收藏、分享等功能或自己保留或传播给朋友。数字化的确给展览带来了诸多便利。
互动融合是发展方向
层层的白纱上,《牡丹亭》戏文通过光影投射而下,隐约的光字在轻柔的浮纱下曼妙生辉。这是苏州金鸡湖美术馆举办的“自·牡丹亭——当代艺术展”上的一幕。数字技术的应用使观众真正融入展览,不知不觉进入与作品的互动中。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数字化?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强调,互动融合是未来美术馆数字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今日美术馆提出“未来馆”的概念,由实体展览、虚拟展览及第三方(增强现实)展览三部分组成,是一个全新概念的云空间美术馆。目前“未来馆”已经为12位艺术家打造了虚拟展览,今年计划推出200个艺术家项目。
困难和挑战不小
目前,美术馆首先遇到的是服务水平、制作水平的挑战。多数人对美术馆的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服务接触不多,只在查询信息、资料或预约门票和讲座时偶尔使用。与国外许多知名美术馆相比,我国美术馆在藏品资源的开放程度上,还有待加强。很多美术馆网站上提供的藏品资源不仅数量少,而且是打了水印的小图,无法满足艺术爱好者和研究者的需求。
技术的提高和观念的创新是美术馆在数字化大潮中杀出重围的必然之路。许多美术馆在数字化的制作水平上有欠缺,产品较单一,缺少多渠道、立体式的呈现,很多展览还停留在“扫描二维码”、把展品搬上手机或电脑屏幕的阶段,一些只有语音导览的内容不仅听起来比较费时间,而且没有文字,无法保存;而360度全景展示、虚拟展览等内容,因为受到技术水平和手机存储空间等局限,其体验感往往大打折扣。实体与虚拟的连接、线上与线下的互动、观众与艺术家的交流等全方位的结合,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
要想在数字化的大道上策马扬鞭,美术馆不仅需要精练专业基本功,还需要创新制度、提高组织管理水平来保驾护航。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王端廷认为,美术馆数字化需要技术支持、经费保障,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我国目前在各方面都存在欠缺。此外,美术馆作为文化传播和教育机构,应该增强公共服务意识,提升观念的开放程度。
于园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