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
浙江文化礼堂建设走笔
       浙江农民富裕,人均年收入连续32年位居全国省区首位。在经济条件、生活水平巨大提高之时,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尤为迫切。此心安处是吾乡!从建设乡村精神文化地标入手,浙江率先为农民打造精神家园,文化礼堂让人们在“身有所栖”的同时“心有所寄”。4年多时间,6527家承载着传统文化和文明新风的文化礼堂在浙江大地拔地而起。
       为民所用,文化礼堂是农村最具人气的地方
       如今,每到春节期间,文化礼堂便成了浙江农村最热闹的聚会场所。村民们自发编排节目,只为登上“乡村春晚”的舞台一展风采。在温州市永嘉、文成农村,年轻人进文化礼堂办婚礼开始成为一种新时尚,在神圣的殿堂完成人生最重要的仪式。农村文化礼堂满足了村民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到了以民为主,为民所用。
       浙江的文化礼堂“形美”。礼堂、讲堂、村史廊、民风廊、励志廊、成就廊、艺术廊等“两堂五廊”是“标配”。各地还根据自身特色,新拓展出了善行义举榜、家风家训廊等更多的“高配”。浙江的文化礼堂“传神”。道德讲堂、公民素质讲习所、“星期日活动”、传统礼仪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地还因地制宜挖掘自身特色,力求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浙江的文化礼堂“凝魂”。诉说乡史,传承乡风;凝聚乡情,寄托乡思。文化礼堂建成后,不仅培养了农村的文化能人,村党支部的威信更高了,村里的凝聚力也更强了。
       通过重礼仪、立家训、树新风,优秀的传统文化深深地扎根在了农民心中,乡村气质在潜移默化中悄然改变。
       打好组合拳,助推礼堂文化可持续发展
       农村文化礼堂建起来了,更要让其“活”起来。对此,浙江的做法是:标准化的“建”、规范化的“管”、常态化的“用”与内涵化的“育”。浙江在推动“建、管、用、育”一体化领域打出了一套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组合拳。
       礼堂只是场所,文化才是内涵。浙江采取“送文化”加“种文化”,真正激发乡村文化活力。绍兴市精选10多家艺术院团和民间文艺团队,列出200多项绍剧、越剧、莲花落等文艺节目,让群众按需求点单。温州市搭建文化礼堂服务项目供需平台,整合市、县、乡、村四级资源,推出菜单式文化服务,形成了“新青年下乡”“瓯越名师坊”“布谷鸟”工程等品牌。
       从2015年起,免费的网络信号覆盖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你点我演”“礼堂服务点单”“淘文化”等网上平台让农民随时随地收听收看礼堂文化,离开的村民与留守农民在虚拟社区中重建联系,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联系延伸得更远更广。
       在浙江农村,农民不再是坐在台下的观众,他们登台就是主角,演的就是活着的农村传统和未来。通过广泛开展“我们的”系列活动,办好“我们的村晚”,唱响“我们的村歌”,弘扬“我们的传统”,将文化礼堂的文化活动搞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中国村歌之乡”江山市创作村歌近200首,屡获全国村歌大赛金奖,甚至还唱进了人民大会堂。
       提升幸福感,让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寄”
       每天早上,平阳县鳌江镇梅里村都会沉浸在和剧的悠悠曲调中。凤梅文化礼堂里,10余米长的“和剧500年”长廊映入眼帘,两侧宣传栏图文并茂地铺展出和剧文化的发展变迁。老艺人陈彩萍说:“想了解梅里村,就要了解和剧;想了解和剧,就到文化礼堂来。”
       留住历史,才能望见乡愁。衢州市鼓励和引导村民捐献农家农具、历史遗物、民俗器具等“宝贝”,主动参与资料挖掘、收集、整理和展示,让文化礼堂成为村庄历史陈列馆;舟山市灵和村文化礼堂专门开辟了渔俗风物展览室,用来展示渔船的演变及渔业生产工具变迁,这些展品有近80%来自村民捐献。展览室不仅成为孩子们的学习场所,也成为老渔民的回忆之地。
       在文化礼堂里,散落乡间的民间技艺、民风民俗、传统曲艺重新得以传承、发扬。通过“寻文脉、拾碎片”重构活动,杭州市萧山区招募组建由乡村老干部、老教师等组成的民间“土专家”,挖掘本村本土文化底蕴、整理文化碎片,将临浦花灯龙舟、浦阳马灯河灯等传统民俗文化再一次呈现。随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进驻,瓯剧、温州鼓词、温州莲花、永嘉乱弹、瑞安高腔、平阳和剧也纷纷走进温州各地的文化礼堂。
       “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巨大创新,证明了农村公共空间建设和基层社会构建是可以同步发展的。”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丁贤勇认为,此举重新整合了农村礼堂这一重要历史文化载体,借助更为柔性的文化力量,创造性地重塑了农村基层社会的公共空间。            
       陆健 严红枫
当前:B1(2017年06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