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的雍和宫大街,向东拐入一条狭长的小巷,有一家僻静而古旧的国际青年旅舍,里面最拥挤的是6人间,3张上下铺床位排列——除了匆忙的游客,皮影表演者王玉光也住在这里。每天50元的最低住宿费,为他提供演出后栖息的归巢。
头戴红色户外头巾帽,随身拉着沉甸甸的行李箱,王玉光与背包客看似别无二致。但当他小心翼翼地打开行李,里面的皮影道具却道出他所着迷并为之奋斗的光影世界。
“能和皮影结缘,其实始于异国他乡的偶遇。”年届不惑的王玉光忆起1996年那场演出,眼中仍流露出兴奋的神采。当年在日本留学的他偶然观看了一场中国艺术家表演的皮影戏,精湛的演出,座无虚席的场地和经久不息的掌声,让王玉光彻底震惊。
留学归来,皮影戏的记忆始终在他心中挥之不去。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王玉光毅然决然,辞去收入不错的工作,自费到全国各省调研皮影发展情况。
“破败”“没落”,提起调研见闻,王玉光眼中黯然:太多皮影剧团因经营不善而关闭,太多手艺人垂垂老矣让人心酸,太多行业里的年轻人抽烟打牌混日子……转了一圈,他心中升起了新的想法。
“应该让皮影艺术回归生活,而不是挂在墙上。”经过长时间的筹备,2013年初,王玉光创办了“融皮影”工作室。“融”字代表了他兼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皮影与各种艺术形式的思路。
让皮影焕发新生,王玉光有他的理念:没有年轻人的力量,皮影戏难以传承。“90后”的B-BOX表演者、摇滚歌手、秦腔表演者通通被他请到台上合作,把古老的皮影改编为具有灵动律动和爵士伴奏的新式艺术。在他灵巧的手中,皮影穿上了潮流的外衣。
演出说不上场场爆满,“好歹有几个年轻人来看了,得一步步来。”王玉光坚持着,“等影响扩大一点,再组建以皮影为核心的乐队,筹划皮影电影……”
一晃快十年过去了,王玉光始终拖着一个银色大行李箱走南闯北,行李箱表面早已布满划痕,好像时光留下的勋章……
“现在能有多少收入?”面对这样的问题,王玉光无奈地笑了笑,说:如今每个月在酒吧进行的四五场演出,仅有区区一千多元入账,显然入不敷出。实际上,在他的工作室初创不久,为了几十万元的创建经费,他已卖掉了居住的房子。
“房子卖了可以再买,皮影没了就真没了。”对王玉光来说,皮影是他永远放不下的事。曾经埋怨他“放着好日子不过”的母亲,也开始理解他的一份执念。
“我相信,皮影是有前途的。”王玉光语气坚定,满怀憧憬,一如多年前留学时看完那场皮影戏的纯粹少年。
韩轩 王广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