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尖娃儿说相声,巴适得板!
——成都哈哈曲艺社里的欢声笑语
卢瑶

        相声艺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它的形式简单、内容宽泛、题材多样、语言通俗,深受群众欢迎。
        在时代的变迁中,相声艺术已逐渐成为了中国优秀的民族艺术之花,而相声演员就是为这艺术之花浇水施肥的园丁。

        守艺人

        ——磨砺自匠心

        有人曾说,成都是“相声的沙漠”。但是有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却将这片“沙漠”变成了“绿洲”。从他们成立成都哈哈曲艺社(以下简称“曲艺社”)到今年,已经是他们给成都人带来欢笑的第9个年头了。在成都人眼中,这群“牙尖”(伶牙俐齿)娃儿说的相声,确实“巴适得板”(非常好)!

        不忘初心,坚持相声表演

        2009年,山东小伙儿田海龙来到成都,他发现虽然成都很少有相声团体的演出,但是成都是有相声文化基础的。于是,田海龙留在成都,与志趣相投的伙伴成立了成都哈哈曲艺社。一开始没有固定演出地点的他们只能在成都街头“撂地儿”(街头卖艺,靠表演吸引路边观众)。
        一直到了2011年,他们在成都有了常规演出。最开始是在铜雀台茶楼,每周日演出一场。在演出中,老艺人丁宝祥看到这群年轻人对相声的热爱,于2011年4月,收下包括田海龙在内的5位成都哈哈曲艺社的成员为徒。自此老人便开始风雨无阻地给年轻人上课,甚至在其病重期间也不间断。丁老先生的帮助让这帮年轻人的技艺有了明显的提高。
        凭借对艺术负责的态度和优异的口碑,这个艺术的大家庭吸引了来自河北、河南、深圳、重庆等地多位优秀演艺人员加入。目前,曲艺社有16名专职演员,近50名兼职演员。曲艺社的专职演员赵剑是在2017年加入曲艺社的,提起加入曲艺社的原因,他说:“是这里对传统艺术的坚守和传承吸引了我。毕竟我学了很多年的相声表演,虽然曾经放下了,但是回头看看,还是对相声有很深的感情在里面。”
        “用欢乐度人,是我们的修行;得快乐生活,是人生的自由。”这是曲艺社里每一个演员一直在做的事情。

        壮大发展,收获观众好评


        曲艺社的演员目前在成都城西的闲亭和城南的水木清科茶艺馆两处固定地点进行表演。去年1月—11月,他们累计吸引观众3万余人。此外,他们还在网络上分享表演的视频和音频来吸引更多的观众,目前播放量已经超过千万次。
        观众的追捧离不开演员自身的努力。在曲艺社发展的9年里,他们闯出了一片独属于自己的曲艺天地,为观众们定期奉上捧腹笑料;面对新媒体浪潮冲击,他们尝试用年轻人的思维创作相声,在捧逗之间融入恰到好处的网络热词,“办法总比困难多”。
        此外,这群年轻演员也时刻关注着观众的意见。平时,演员们会配合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推广演出信息。如果在演出中有粉丝格外喜欢某位演员的表演,就可以在现场扫描桌面上的专属二维码,用微信打赏“小花篮”。收到“小花篮”的演员便会返场再加演一小段相声。或是有粉丝在微博上晒出团队表演照、微视频,演员们也会在微博上和粉丝进行互动,与粉丝打成一片。
        同时,曲艺社对演员们还有着严格的考核制度,要求每天的节目不重复,以此提升他们的演出水平。在这样的制度下,演员的艺术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
        为了将曲艺社更好地发展下去,去年12月底,曲艺社还组建了成都丁老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创新形式,出演相声剧

        曲艺社的演员在平时的创作中,积极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舞台表演技术。久而久之,他们有了新的想法——做相声的衍生品相声剧。
        7月14日,他们的第一部作品——相声剧《凡人专车》将会在成都线粒体青年戏剧空间上演。公司的CEO卢一鸣说:“在这个故事里,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这是一部正能量的作品。”参演这部相声剧的年轻演员任俊松表示:“就我个人而言,本身我是学表演的,但是同样热爱相声这门艺术。在做了几年的相声演员之后,我的语言能力足以让我驾驭这部相声剧里的角色。”
        据卢一鸣介绍,明年是成都哈哈曲艺社成立的第10个年头,曲艺社将会在成都举行10周年庆典演出。现在,曲艺社还着手培养自己的编剧和导演,努力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带给观众。同时,还将会推出曲艺社的周边文化产品。
        不过,他也表示,成都哈哈曲艺社仍然会专攻小剧场,植根于四川文化,创作有四川特色的作品。

 

当前:A3(2018年07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