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日酱豆香
梁永刚
酱豆是乡间一道历史悠久鲜美可口的传统美食,其用料考究,要以上等的黄豆为主料;工艺复杂,须经拣豆、煮豆、拌豆、晒豆等多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问题,否则就会影响酱豆的质量。制成后的酱豆鲜香醇厚,老少皆宜,是餐桌上一道咸淡适宜极具特色的美食,深受人们喜爱。除了可以满足自家一年四季佐餐食用,酱豆还当作礼品馈赠亲朋好友,传递着浓浓的亲情和乡情。
制作酱豆的过程俗称为“晒酱豆”,一个“晒”字道出了制作酱豆的主要秘诀。一年中能够晒制酱豆的日子屈指可数,酷暑盛夏三伏天是最佳时机。三伏天太阳毒气温高,也就迎来了晒制酱豆的黄金时间。此时,地里没什么农活儿,农人们可以挂锄歇上十天半月,于是家家户户都忙活着晒酱豆,随便走进一户农家,入眼就能看到大大小小的酱豆盆,不失为乡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旧时的乡间,庄户人家都缺盐少油,一碟鲜香适口的酱豆是农家餐桌上的“尤物”,调剂着寡淡无味的寻常生活。门前屋后种的那点儿时令蔬菜往往接不上季节,更多时候需要一日三餐就着咸菜下饭,故而家庭主妇们便把晒酱豆视为农家生活的一件大事,哪怕日子过得再清苦,只要守着几盆酱豆,心里也就有了十足的底气。在乡间,农人们还把能不能晒制出一盆好酱豆,作为评价巧妇的一个重要标准。那些连酱豆都做不成的村妇,往往会被村人嘲笑,视为不会过日子的“反面教材”。
三伏天的乡间,几乎家家户户晒酱豆,一个个蒙着薄纱盛满酱豆的陶盆,或高高擎在院墙之上,或稳稳居于屋檐之下,或散放庭院之中,静如莲花,沉默不语,仿佛正等待着主人揭开面纱酱香扑鼻的庄严一刻。有时一阵风吹过,吹乱了陶盆的矜持,惊扰了酱豆的酣梦,于是那丝丝缕缕的酽酽香气过柴门,穿小巷,在村庄里弥漫开来,或者说,整个村庄都浸在酱豆浓郁醇香的香气之中。即便你只是一个过路人,酱豆的香味也会出其不意地钻入你的衣衫,染香你的一段旅程。
乡谚说“富人一本账,穷人一盆酱”,在昔日生活拮据的乡间,一盆色香味俱佳的酱豆是农家餐桌上的主要菜肴,也是一道受人喜爱的下饭咸菜。母亲常说,菜是引食草。想下饭必须有菜,但菜只是个引子,多少不拘,好赖都中,饭是主食,菜是副食。酱豆的吃法很多,蘸馍就饭,炒菜掺拌,下酒佐餐,可谓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酱豆冷热皆可入味,冷食时有一种原汁原味的鲜香,用勺子从坛子里直接挖出,淋上几滴小磨香油,看上去色泽明亮,闻上去香味盈鼻,吃起来满口生津。热食须经热油锅烹制而成,俗称“熟酱豆”。烹制熟酱豆的过程并不复杂,在炒菜锅里倒上一些油,放入葱花、大蒜爆炒,然后用勺子往热锅里舀上几勺酱豆,不停翻炒后,加适量水小火慢炖,待炖至黏稠即可出锅食用。因酱豆保持了黄豆弥久纯正的清香本质,又具有酱香浓郁的口味,农人们还将其作为佐料,通过与其它时令菜蔬混合,经过炒、焖、烧、烩后,加工成一道道清香馥郁特色独具的菜肴,调配着农家的一日三餐。美味的酱豆能下饭,亦是下酒的小菜,乡间不乏好饮之人,囊中羞涩买不起好酒好菜,却一点也不影响喝酒的兴致,一碟寻常的酱豆,几盅廉价的大曲,也能喝出庄稼人的闲适自在。
母亲每年三伏天晒制的酱豆,合着一日三餐的粗食淡饭,不仅养育了我们一家人,还伴随我走过了艰苦的童年和少年。后来我渐渐长大,离开故乡进城上学,继而参加工作,岁月更迭,物是人非,始终不变的是我喜食酱豆的习惯。如今,母亲老了,再也没有气力为我晒制酱豆了,我想吃的时候就去超市买上一瓶,很是方便。吃来吃去,却怎么也吃不出当年融入我生命中的浓郁酱香。我终于明白,那浓浓的乡愁,只能蕴含在母亲亲手制作的酱豆里,这种亲情的味道是其它酱豆所不能代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