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校之父”田家炳先生逝世
一生捐助300余所学校

        (上接A1版)

        卖别墅捐资

        最慷慨简朴的富商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田家炳就以捐办公益为业,将化工厂交给几个儿子经营,自己成为职业慈善家。
        田家炳曾在梅州电视台记录客家精英的纪录片《走出围龙》里,谈起了自己卖别墅捐资的故事。1997年金融风暴,香港经济受到重大影响,无论是田家炳基金会的收入,还是其公司的周转资金都在减少,而各地助学资金的申请又源源不断地送来,他对外承诺的捐资也难以为继,于是他决定卖掉自己住了37年的“花园式豪宅”,改为租房居住。
        2003年,田家炳基金会已经超支,但他还是向银行贷款600万港元,资助香港理工大学和城市大学;2009年,他将名下仅余的4座工贸大厦捐赠基金会,把资金收入拨捐慈善;当时,这4座工厦估值达20亿港元。
        租房居住后,田家炳的生活愈加简朴。他保持着每月3000港元左右的生活费,只吃粗茶淡饭。香港媒体形容他是“最慷慨也是最简朴”的富商。
        租住公寓、没有专车、自带水杯、一身西装穿几十年、戴旧款电子手表、穿补丁袜子……相较于慈善事业上的慷慨,田家炳对自己却十分“吝啬”。对此,他坦然表示,钱“够用”就好,希望省下的这点“小钱”能用在对的地方,比如为孩子、为国家、为民族。
        终其一生,田家炳都保持简朴的生活方式,秉承“宁可实而不华”的祖训,却认为“资助教育是‘把钱用在最有用的地方’,产生的效益远大于把财富留给个人”,几十年间改变了无数学子的命运,却只把自己看作是“一尘老人”。田家炳的善举点亮了莘莘学子的求学希望,更带来了温润人心的深沉力量。如今,先生已逝,但先生的精神依然长存。
        (本报记者漆世平综合报道)

当前:A4(2018年07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