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足水文章 答好生态卷
——湖北省武汉市深入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武汉,两江交汇、百湖密布;依水而生、因水而兴。
2014年12月,《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2015~2017年)》圆满通过水利部审查,拉开了全市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的序幕。
试点以来,循着水生态文明建设勾勒出的路线图,武汉市深入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兴水方针,以长江大保护为担当,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以“四水共治”为抓手,全力推进试点建设,“护一城净水、绘两江画廊、显三镇灵秀”,让市民共享治水改革发展成果,一幅“江湖相济、湖网相连、人水相依”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水生态环境全面优化
每次来到东湖港,市民徐莹总会感叹变化很大。在她的记忆中,以前的东湖港两侧棚户扎堆,河水淤塞严重、又黑又臭。
2014年,武汉市启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后,东湖港也迎来了水生态治理行动。如今的东湖港,摇身一变成为占地约85公顷的城市海绵综合生态景观公园,散步河边,无论是市民和游客,都能收获惊喜。
东湖港的美丽嬗变,不仅见证了武汉市专注优化水环境的治水历程,更见证了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
着眼大格局,以大担当融入大战略。三年来,武汉市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作与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相结合,创新治水模式,以“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四水共治为重点突破口,大力推进源头治水、系统治水、科学治水、全民治水,以问题为导向,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形成了一套控制性优、操作性强、协调性好的绿色发展实施体系。
今年5月,《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总结报告》显示,通过试点建设,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初步建立,特色水文化与亲水环境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为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试点任务完成,武汉市交出一份不俗成绩单。
精准发力变水害为水利
百姓需求成为“指挥棒”
“水安则国安民安,水生态兴则文明兴,水资源更是人类和城市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1998年长江发生的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让武汉市对水的治理多了一层思考:如何将水害变为水利?
试点期间,武汉市紧跟百姓需求,瞄准水安全,以重点示范工程为引领,快马加鞭,全面带动水生态文明建设。在去年汛前,138项灾后重建水毁工程全部完工,以江南泵站为代表的16项重点排水工程投入使用,中心城区排涝能力提升50%,达到1485立方米/秒。入梅后,昔日中心城区的那些老渍水点,成功经受住数场较强降水的考验。这一年,武汉市防汛抗旱打了一场漂亮仗。
十九大后,武汉市又积极谋划排水防涝的“新跨步”,实现了青山北湖等地区的抽排能力增倍,周边渍水隐患明显缓解。
同时,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武汉市积极探索城市建设新模式,提升城市“渗、滞、蓄、净、用、排”功能,变“以排为主”为“综合治理”,缓解水资源分布不均,实现雨洪资源的合理利用,真正从源头变“水害”为“水利”。作为深受内涝渍水影响的特大城市,武汉市建设海绵城市为水生态文明试点提供典型示范样本。
水生态滋养水文化
城市品质不断飞跃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长江经济带走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时,武汉市在长江生态修复上已经先行一步。
武汉市积极探索“大湖+”环境保护、产业创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等发展模式,建设优美宜居的滨水生态绿城,传承城市水文化的生态名片。三年来,武汉市结合城市绿楔保护,实行“三线一路”管理,留足滨水空间和绿化缓冲带。合理营造集生态、文化和景观于一体,富有武汉人文特色的滨河滨湖亲水空间,形成既大气磅礴又俊逸灵秀的独特生态风貌,为打造世界水生态名城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保护水资源、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弘扬水文化等方面发挥着牵引作用。”武汉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三年多的加紧建设,武汉市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效益凸显,水与人、水与城市、水与自然和谐交融,城市品质显著提升。以人文滋养水文,独特的水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渐趋成熟,“亲水、爱水、惜水、护水”的理念也更加深入人心。
黄师师 黄金波 姚成劼 谢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