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书安一个家
田小红(重庆)

    近几年,旅居他乡,辗转几地,一些书籍也跟随我从浙江到贵州,再到重庆。如此说来,我与我的书也算是患难之交了。大部分书籍蜷缩在箱子之中,他们像不常用的修理工具,偶尔翻出来使用一下,用完又放回原位。

    时常内疚,不能给我的书一个好的容身之所。也曾买过一个小书架,不过也只是放得下一部分书籍,那种愧疚与无奈,真有些难以言表。

    前些天,买了两个简易书架,拼接后,把家中的几百册藏书,一一擦拭,置于架上。因有了书架,便觉陋室不陋、满室书香,一种感动和满足感油然而生。

    不过,说起与书籍的结缘,我竟然花了许多年的时间。小时候,生长在闭塞的乡村,书籍十分少见。不像现在的孩子,看书与吃饭睡觉一样,稀松平常。我最早接触课外书,是在七岁上下的光景,爷爷带我读的《薛仁贵征东》,那时候识不了几个字。不过,爷爷在一字一句地为我念书之余,经常绘声绘色地讲起薛仁贵一顿要吃几斗米、他功夫何等了得、他如何带兵击败敌寇等等。现在回想,我儿时心目中的英雄是薛仁贵无疑了,爷爷的书和故事也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爱书的种子。

    小学五六年级,学校开始有杂志可供订阅。那时,全班只有两个人订阅,我就是其中之一。那本杂志与语文课本大小无异,薄薄的一本,大多是童话、寓言和青少年题材的小小说。记得那时,每逢新杂志一到手,就有不少同学向我“预约”借阅,那小小的一本课外读物,给我们的童年增添了许多愉快的体验。

    上了高中,我攒下来一点点零花钱,会有意识地用来买书,不过那时我身边缺乏爱书人的指导,也没有甄选书籍的经验,多是选些搁在书店醒目位置的畅销书,比如教人为人处事之类的实用性书籍。后来,又开始有意识地参照他人推荐的一些书单,依次购买、阅读。

    直到此时,我与书的缘分还称不上有多深厚,只觉得业余时间看看书挺好。直到近些年,也许是人生进入了另一个阶段,有了更为丰厚经历和不吐不快的感受后,我突然很想学写文章。那念头就像第一声春雷响起,胸中万念随之复苏、滋长。

    写作是需要大量阅读积累的,可我此前的阅读要么是功利性的,要么就很随意。于是,我开始“补课”,大量地读书。面对无涯的书海,有了写作念头的我,并不觉苦,尽管因长时间阅读而脖子酸痛、双眼干涩,心里反而像吃了糖一般,忘不了那美好的滋味。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读的书越来越多,诗词、小说、哲学、历史、艺术等,类别越来越丰富,鉴赏能力也有了显著提升,我越来越爱读书,也越来越善于甄选。于是我去哪里,那些经过大浪淘沙后的书籍,也就跟着我辗转到了哪里。

    回忆起来,真正与书结下不解之缘,我竟花了这么多年的工夫。如今我与书籍难舍难分,一天不翻几页,便觉得当天有未竟之事,心里不踏实。读书作为一个习惯,给我平淡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慰藉。当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书中世界也成了我魂牵梦萦的世外桃源。疲惫了,烦闷了,瞧见身旁的书,它们正安安静静地待在书架上,一页页风景正要与我不期而遇,顿觉所有心上事,如烟消,如云散。

    或许,我给书安一个家,书也给我的心安了一个家吧!

 

当前:4版(2019年08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